尿液檢測游離基因 (金科體檢鄧焯安博士)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人類每天排放的尿液中,都存在游離基因,提純後可用來篩查病症,甚至分析腹中胎兒健康。有本地科企就以尿液樣本作為基因檢測用途,聲稱結果可跟驗血比較,有助及早發現高危致病基因。今集請來金科體檢及基因中心行政總裁鄧焯安博士,分享其檢測技術之特點。
主持:(陳)陳施敏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鄧)鄧焯安博士 金科體檢及基因中心行政總裁
陳: 為何有以尿液樣本作為基因檢測想法?
鄧: 雖然現行的抽血方法已被醫學界沿用數十年,在2018年初,曾有本地醫院因對抽血程序監管不足,令病人出現感染甚至死亡。相比之下,從尿液提取基因安全得多,加上能重複測試,因應客人需要隨時提取,執行上更為方便,亦能避免病人因抽血而增加感染風險,算是維護健康一大突破。
其實早於七八十年代,已有科學研究發現,能在尿液發現人體基因,惟從中提取高質素的基因,以進行準確的分析,是現行技術樽頸所在。透過與舊生的閒談,我們發現從尿液中提取基因,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
經過一番討論及文獻搜尋,最終有初步構思,並在2018年由香港科技園與本地大學合辦的比賽獲獎,帶來了鼓勵。雖然過程轉折,我們有幸獲得足夠資源及人脈支持,短時間內開設化驗所,去年9月正式開設金科體檢及基因中心。
懷孕7周可驗胎兒
陳: 那麼基因中心現時為止,涵蓋哪些健康或醫療檢測服務?
鄧: 金科體檢及基因中心主要從事兩大業務,一部分是傳統的體檢測試,包括常規的血液、尿液,以至眼睛健康檢測;另一部分是基因測試。有別於市場同類公司的血液檢測,我們的優勢是能從尿液當中提取高質素的游離基因。
尿液內的基因分為兩類,第一類來自體內剝落的細胞,另一類是游離基因,透過腎臟功能從血液變成尿液。雖然以上兩類基因各有用途,但游離基因能拓展更多基因測試範疇。以母體尿液基因檢測為例,我們的技術能穩定地把片段化的基因提純,即使早在懷孕7周時,亦能獲取胎兒的游離基因;配合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核酸檢測技術,把相對少量的基因「放大」至可檢測水平,為客人帶來傳統驗血以外的選擇。
此外,從尿液提取的基因也可進行健康風險測試。根據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研究,把基因的某些特徵與發病風險加以結合,以了解患上某類疾病的風險,如眼疾、肝病以及癌症等,協助客人判斷是否需就某類疾病作進一步的常規身體檢測,以掌握實際的健康狀況。
陳: 尿液樣本是否適用於新冠病毒檢測?
鄧: 新冠病毒是從咽喉位置感染人體,故現行做法是從鼻腔或口腔抽取樣本,有效盡早發現病毒是否存活在人體。直至感染後期、病毒量升高,才能在血液及尿液中找到病毒,故傳統鼻咽採樣較為適合。如日後能反覆測試更多樣本, 不排除血液以至尿液亦是將來新冠檢測方向。
研發商品化靠市場支援
陳: 從一個大學教授,到商業機構的行政總裁,身份轉換上有何挑戰?
鄧: 我在大學時期專注於癌症、基因研究及藥物開發,亦曾有數項專利被國際藥廠收購。大學研究支援十分充足,惟要把研發商品化,商界的支援不可或缺。
在離開大學後,便親自見證了當初與舊生閒談而來的尿檢構思,逐漸變成在市場推出的終極商品。在商業運作涉及的市場、銷售及管理學等知識,雖是挑戰亦不乏趣味。
事實上,香港滙聚世界各地科研人才,科研發展前景可觀。若政府可從人手、機器等資源配套着手,例如成立研究所,以小而精的方式,集中研究某類基因疾病等指定課題,相信有助進一步推動本地科研發展。
陳: 目前跟什麼單位合作?未來有何發展大計?
鄧: 公司目前正與保險公司、志願機構等商討合作。收費方面,如能大量檢測尿液樣本,成本與血液檢測相若,甚至因處理尿液樣本更為簡單,比血液檢測更便宜。針對尿液採樣的方便、重複檢測及準確性,其實特別適合行動不便的人士使用。
除了香港市場,同時希望與內地相關機構合作,把尿液基因檢測技術帶入大中華市場,待發展再成熟及具規模後,開拓其他市場。目前公司收支狀況樂觀,不斷有投資者與我們接觸。期望在市場建立口碑後,吸引更多客人及投資者,短期目標是5年內在香港上市。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區塊鏈技術為數碼經濟奠基(林國誠)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數碼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應用已超越加密貨幣的範疇,廣泛滲透至供應鏈管理、電子病歷管理、跨境支付及版權保護等多個領域。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善用科技對抗網上假消息(黃岳永)
引發情緒反應的聳動標題,才能吸引讀者關注。因此,要避免受騙或成為散播假消息的幫兇,就需要具備辨別事實與虛構的能力。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AI醫學|化學諾獎團隊用AI 設計抑制蛇毒蛋白質
蛇毒含有複雜的毒素混合物,大部分成份是蛋白質。獲頒2024年化學諾貝爾獎的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貝克(David Baker),其團隊以一款人工智能(AI)軟件工具RFdiffusion,設計了全新的蛋白質,聲稱能夠抑制眼鏡蛇的三指毒素(3FTx)。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Microsoft Copilot|加推Copilot Chat 逐條訊息收費
微軟(Microsoft)為企業用戶推出新產品Microsoft 365 Copilot Chat,服務以OpenAI旗下GPT-4o的人工智能(AI)模型為基礎,讓用戶提出與業務相關的問題、建立工作流程自動化或產生圖像等。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OpenAI|美印測試 手機號碼開戶
聊天機械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正於美國及印度測試一項功能,容許新用戶毋須電子郵件,以手提電話號碼註冊新賬戶,惟未計劃推廣至其他地區。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中國發明|極速機械豹 每秒最快跑10米
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人形機器人創新研究院,聯合鏡識科技有限公司、凱爾達(688255.SH)焊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黑豹2.0」,號稱是全球跑得最快的「四足機械人」。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去中心化社媒崛興 回歸原創內容
隨着短片分享平台TikTok在美國遭封殺在即,Meta放寬旗下應用程式的內容限制,以至社交平台X(前稱Twitter)持續改動演算法等,社交媒體世界掀起轉會潮。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