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心臟技術增研藥效率 (Novoheart 李登偉教授)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李登偉教授(左一)聯同幾位志同道合的創辦人,在2014年成立Novoheart,正式把技術推出市場;旁為朱美俞。(影片擷圖)
生科企業Novoheart(再心生物科技)在加拿大及德國雙重上市,主力研發人類幹細胞技術,只要抽取幾滴血液,就會長成一個個微型心臟,用作研究遺傳變異疾病。今次《信報》StartUpBeat請來其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李登偉教授,分享如何藉這基因科技,提高臨床試藥的效果。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李)李登偉教授 Novoheart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朱:傳統研藥一般以動物測試為主,公司有何技術突破?
取代動物試驗 AI分析結果
李:藥廠一般以動物測試藥物成效,惟人類基因跟動物存在差異,有不少藥物在小鼠身上測試成功,但卻無法實際應用於人體上。研發新藥平均耗時10年至12年、投資額更可高達40億美元;有業界甚至花上千萬美元,購買動物作為測試之用。更重要的是,平均研藥失敗率高達95%,這代表不少新藥無法醫治病人,此乃藥研界數十年來面對的難題。
Novoheart專注研發人類微型心臟模型,現只須抽取患者的幾滴血液,待16至20星期之後,就培育出一個個微型心臟。團隊可以按藥廠的需要,在實驗室培育正常或病理心臟,配合人工智能(AI)及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持續分析其心電圖(ECG)數據,冀藉此取代動物及人體測試,提升臨床試藥準確度。
朱:你們最近獲美國哈佛大學授權技術,合作開發新一代微型心臟,可否透露下一步發展?
李:團隊早年研發的迷你心臟,僅為針對心血管閉塞、心衰竭等主要心臟疾病的左心房模型;首代微型心臟不設心瓣,團隊藉人手操控迷你心臟內的靜水壓,以模仿心臟內部壓力。雖不是每種心臟疾病都跟心瓣有關,惟經哈佛大學授權技術,團隊現通過增設心瓣,模擬更多類型的疾病,包括末期心衰竭等。

Novoheart只要抽取幾滴血液,就能以人類幹細胞技術,培育微型心臟去試藥。(Novoheart圖片)
朱:據了解,你們公司的團隊,來自全球各地,據點分布有何策略?
李:事實上,Novoheart團隊大多出自同一師門,師承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畢業後,同門師兄弟皆在醫學界有不同發展,惟多年來合作無間。
在求學時期,我們得知人體某種細胞,例如心臟、腦神經等,一旦死後無法挽救;研發心臟方面的藥物,更是一大難題。早於2000年之前,我已着手研究人類幹細胞,轉化為人類的心臟肌肉。大約5年前,我們組成研究團隊,成功創建全球首個人類微型心臟。待技術成熟,我就聯同幾位志同道合的創辦人,在2014年成立Novoheart,正式把技術推出市場。
據點分布方面,由於我曾於加拿大讀書,對當地醫療熟悉,同時受惠於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三邊貿易協議,美加關係密切;加上本港與加拿大的雙邊關係,有利業務發展。團隊期望把美加技術,應用於亞洲病人,使中國人同樣受惠。
港式教育不利創新
朱:比較美加,以至本港的創科文化,有何差異?
李:單看教育制度,本港主要用「扣分制」,以計算學生成績。以默書為例,錯一個字扣5分;錯兩個字扣10分。相反,北美學校採用「加分制」,答對就加分。若試卷有12條至13條題目,學生即使有錯漏,總積分亦可超過100分。正因如此,本港學生一般不敢嘗試新事物,因怕被罰;北美學生就敢於創新。
惟這不代表把北美方法,套用在港就取得成功;當企業物色據點時,需視乎公司業務需求,是否配合當地文化,以及其生態圈,能否提供業務增長之優勢。

李登偉教授認為,香港發展尖端科技,需要完善就業機會;否則努力培育的人才,都被迫轉行或外流。(朱美俞攝)
完善配套助留專才
朱:對本港發展科研行業,你有何建議?
李:作為生物科技公司,科研只是起步。跟大學研究不同,還要考慮其他事情,包括集資、知識產權保護、質量控制等。當研究項目轉為產品,即使合作一拍即合,亦要花時間商討法律條文細節。
個人認為,現時正值生物科技行業的黃金時期。政府本身有責任建立一個生態圈,並做好各方面的配套,培訓及留住人才,支持行業發展。香港要做尖端科技,需要完善的就業機會;否則努力栽培人才,都被迫轉行或外流。
惟置身自由市場,企業需衡量手上資源、目標市場及發展潛力,不能完全依賴政府。萬一企業方案不可行,需自行承擔風險。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港話通」伴市民邁進AI時代(方保僑)
香港的科技發展史較晚起步,曾一度落後於亞洲其他地區及中國內地城市。近年嶄新的創新科技,例如大數據、人工智能(AI)及本土語言模型,在本地及國際市場掀起浪潮,逐漸成為推動城市生活的力量。
- Posted November 24, 2025
- 0
-
HKICT Awards 2025|思謀工業平台奪HKICT大獎
特區政府數字政策辦公室舉辦的「2025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HKICT Awards 2025),年度頒獎典禮於上周五圓滿結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向思謀集團有限公司頒發全年大獎。
- Posted November 24, 2025
- 0
-
Google Imagen 3 Pro|Google圖像生成 納即時資訊
繼上周推出Gemini 3.0系列人工智能(AI)模型後,谷歌(Google)加推圖像生成模型Imagen 3 Pro(亦稱Nano Banana Pro),屬於Gemini 2.5 Flash圖像模型(Nano Banana)之後的最新產品,方便製作圖表、翻譯圖像上的文字,製作電影場景故事板,或者將日景變為夜景等。
- Posted November 24, 2025
- 0
-
美網絡商死機累全球 揭依賴弊端(郝本尼)
美國網絡服務供應商Cloudflare上周發生技術故障,導致社交媒體X、ChatGPT、Spotify及Canva等網站癱瘓約3小時以上。
- Posted November 24, 2025
- 0
-
2026 CES|聚焦家務機械人 CES明年1月開鑼 主辦商設AI專區
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CTA)主辦的2026年度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將於明年1月舉行,該會行政總裁兼副主席夏皮羅(Gary Shapiro)、總裁法布里齊奧(Kinsey Fabrizio)早前接受本報專訪,介紹人工智能(AI)技術如何影響未來消費科技趨勢。
- Posted November 24, 2025
- 0
-
慎防網購門票詐騙(林國誠)
在剛過去的星期二,香港再次出現熱血的畫面,超過4.7萬人入場觀看一場全城矚目的足球比賽,筆者也是座上客之一。
- Posted November 21, 2025
- 0
-
星仿生機械人|粵語陪長者聊天
香港人口急劇老化,專業治療師人手短缺,已成為安老業界難題之一。第九屆「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GIES)昨灣仔會展揭幕,展區佔地9800方米,有來自全球超過270個參展單位,展出近千款創新產品及應用方案。
- Posted November 21,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