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浸大VR技術治社交焦慮 模擬壓力情景 配合專業輔導

By on January 19, 2021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潘佳雁(中)帶領的團隊,開發「自在社交」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劃。(浸大圖片)

潘佳雁(中)帶領的團隊,開發「自在社交」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劃。(浸大圖片)

香港浸會大學團隊昨天推出一項名為「自在社交」的網上認知行為治療(CBT)計劃,運用虛擬實境(VR)技術,模擬觸發社交焦慮的常見場景,讓參與者恍如置身真實情景作出回應,並接受專業人士的心理輔導。該計劃不收取費用,即日起接受報名,目標是幫助600名有社交焦慮的人士,並培訓約100名有志在本地從事精神健康服務的專業人士。

費用全免 冀助600患者

「自在社交」計劃費用全免,開放予18至70歲、有社交焦慮的人士參加。有意參加者須於網上填寫初步篩選問卷;初步合資格人士將獲邀參加面試,並由治療師作進一步評估。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指出,據此前推出類似計劃的經驗,合資格參加者一般在數周內便可接受服務;報名及服務期限直至2023年計劃結束為止。

輔導員會運用VR技術,安排參加者在虛擬社交場景中進行暴露治療。(浸大圖片)

輔導員會運用VR技術,安排參加者在虛擬社交場景中進行暴露治療。(浸大圖片)

「自在社交」採用混合服務模式,結合線上和線下輔導服務,為參加者提供每星期約一小時的認知行為治療,合共13個星期。

參加者可透過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使用服務。線上服務包括為期9星期每周一節的線上單元,單元內容涵蓋認知行為治療(技巧簡介、個案示範影片、練習和反饋、論壇和自我評估)。至於線下服務,輔導員會與參加者進行3次面談及兩次電話跟進,在其中兩次面談,輔導員會運用VR技術,安排參加者在虛擬社交情景進行暴露治療(Exposure Therapy),即讓患者置身於讓他們感到恐懼或想逃避的社交情景,屬於面對真實社交場合的過渡性治療。有見及此,研究團隊設計了5個反映日常社交實況的虛擬場景,例如滙報及參加求職面試,讓參加者感受當中的焦慮和恐懼。

潘佳雁提到,VR場景由本地個案改編,採用廣東話,製作上更貼近本港語言和文化背景。(浸大圖片)

潘佳雁提到,VR場景由本地個案改編,採用廣東話,製作上更貼近本港語言和文化背景。(浸大圖片)

真人拍攝 本地個案改編

潘佳雁提到,VR場景由本地個案改編,採用廣東話,製作上更貼近本港語言和文化背景;加上以真人拍攝,與真實情景可謂一模一樣。參加者可移動頭部,在VR場景中進行互動;輔導員亦會親身指導參加者,並講解各種應對社交焦慮的策略及建議方案。

為確保參加者能按進度完成治療計劃,系統會發送訊息或電郵以作提醒;一旦超過一周仍未完成相關單元,相關職員便會親自致電參加者跟進。此外,參加者完成計劃後須填寫網上問卷,並分別在3個月及6個月後再接受追蹤評估。問到計劃的預期成效,潘佳雁表示,因目前未有任何參加者數據,故難以評估計劃的治療效果,但估計收集到的數據將以青年及中年人為主,因為他們較長者更熟悉上網技巧。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