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勿做小池大魚 (500 Startups 楊珮珊)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楊珮珊在RISE科技論壇上建議創業家開始一切之前,必須了解市場大小,聆聽用戶需要。(資料圖片)
中央近年嚴打ICO(首次代幣發行),內地不少相關團隊被迫出海,為區塊鏈(blockchain)發展尋找其他出路,當中包括物流、供應鏈及金融科技等項目。《信報》StartupBeat於RISE科技論壇上,請來500 Startups合夥人楊珮珊,分析區塊鏈應用的趨勢,以及投資新機會。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楊珮珊 500 Startups合夥人
尹:你一直專注投資內地初創,亦有涉足加密貨幣等範疇。目前內地政府封殺ICO,你們如何發掘國內投資機會?
楊:去年9月起,內地禁絕所有ICO、加密貨幣交易所,內地初創無計可施,被迫轉攻國際市場。當中不乏優秀的區塊鏈團隊,他們會以美國三藩市、香港、新加坡、瑞士等地區為據點,此舉有利我們的投資計劃。
尹:作為一位專業投資者,你如何把區塊鏈及加密貨幣區分出來?
楊:區塊鏈有不同演變方法,不一定等同加密貨幣,技術應用於物流、供應鏈、金融科技等層面。為應付每一個投資新趨勢,我們的考慮相對不同,近期便專注於軟件,尤其是底層技術。至於比特幣(Bitcoin)、挖礦(Mining)及應用程式(Application),均需要數據中心(Data Center)支援,這就屬於硬件方面的投資。
期望政府更多支援
尹:你認為香港在區塊鏈可擔當什麼角色?若本地金融專才有意進軍初創,你有什麼建議?
楊:就人工智能(AI)而言,香港這地方太小,缺乏數據及專才支持。區塊鏈、加密貨幣的發展,一半源於技術,一半依靠金融體系。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我們需要把握既有優勢,如完善的金融體系和國際聯繫等,爭取區塊鏈的國際地位,期望政府提供更多支援。
以我所知,現時大部分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後台均擁有強大的團隊,他們透過應用程式界面(API),自動地完成各種交易,成為一門新興產業。此外,加密貨幣的投資者主要在Telegram及Twitter等途徑討論心得,吸引不少人參與其中,在以上平台推廣市場。
我過去投資科技企業時,曾發現有不少詐騙集團,特別是ICO相關的企業。我會物色專業的團隊驗證真偽,如查探對方在Telegram等社區是否活躍,好像CIA(美國中情局)般「起底」。

楊珮珊認為,初創應該先了解市場需求,花時間跟用戶聊天,思考如何解決問題。(RISE官方圖片)
北上發展永不會遲
尹:中美貿易戰白熱化,自由貿易年代或已成過去;兩國科企巨頭競爭激烈,爭相投資及收購初創。你們作為專業投資機構,覺得這是衝擊還是契機?
楊:500 Startups起步較早,相信以上的環境因素對我們的投資影響不大。不過,我從沒想過從事科技行業會變得如斯政治化,對中興通訊(00763)有點不公平。特別是美國的媒體,偏向發掘中國企業的不是。在科技發展方面大家應持中肯立場,若兩國互補不足或有所得益。
假如中美貿易關係持續惡化,甚至限制內地的智能手機企業無法使用美國芯片技術,則並非好事。短期而言將為中國帶來痛苦;惟長遠而言,若內地自立門戶,研發新的硬件技術則毋須再依賴美國,反而對美方不利。我認為,中美貿易關係危機可刺激中港企業推動「原創」,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尹:據了解,你本身是香港人,其後往美國發展,在內地相當活躍。港人目前到內地發展是否已經太遲?
楊:我自小在灣仔長大,香港是我的家。最近,我往返內地的次數頻密,主要到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等地方公幹。論到港人身份,其實有點尷尬。我們接受西方教育、產品銷售至東南亞,甚或國際市場,卻有中國籍的背景。
若真的渴望北上發展,永遠都不會太遲。事實上,有不少非常出色的港人,其實早已往內地工作,如小米集團(01810)創辦人之一的黃江吉(KK),他就是相當優秀的人才。特別是互聯網領域,一定要往內地學習,再決定何處發展。
若香港初創企業期望深層發展,不必急於建立什麼,應該先了解市場需求,花時間跟用戶聊天,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最重要明白市場規模,如潛在市場太小,即使成為第一,亦難以進軍大市場。我經常問朋友想成為「小池塘的大魚」還是「大池塘的小魚」?即使你在香港首屈一指,亦不及登上國際舞台般亮眼。港人應該要有衝勁,毋懼跟其他人比併。人生苦短,嘗試去做一些事讓你過了10年後仍會引以自豪,透過不斷研究並改善,自然吸引投資者青睞。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 English Version ]
The blockchain opportunity that Hong Kong can’t afford to miss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加州AI法 平衡創新與監管(方保僑)
在人工智能(AI)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在創新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成為全球科技界與政策制定者共同面對的難題。
- Posted October 13, 2025
- 0
-
施密特警告|谷歌前CEO憂AI學會殺人
谷歌(Google)前行政總裁施密特(Eric Schmidt)上周在倫敦Sifted峰會警告,人工智能(AI)模型容易受到黑客攻擊,「有證據表明,你可以入侵模型,無論是封閉還是開放的,你都可以對其破解以移除護欄。
- Posted October 13, 2025
- 0
-
雲深處科技|國產工業機械人 耐寒毋懼雨淋
「杭州六小龍」之一的雲深處科技有限公司(DEEP Robotics),正式推出全天候工業級人形機械人DR02,支援IP66防水防塵標準,適應戶外淋雨、潮濕等複雜環境。
- Posted October 13, 2025
- 0
-
人工智能現況報告|44%美企訂購AI 平均耗413萬
英國風投Air Street Capital及人工智能(AI)投資者貝奈奇(Nathan Benaich),日前聯合發表年度《2025年人工智能現況報告》。
- Posted October 13, 2025
- 0
-
思科新路由器|瞄準超大數據中心
隨着人工智能(AI)工作負載增加,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功率,以至空間限制不斷擴大。美國網絡設備生產商思科(Cisco)推出8223路由系統,旨在高效安全地連接數據中心。
- Posted October 13, 2025
- 0
-
紐約梅隆銀行|法務部率先用智能助理
一般人往往認為在歷史悠久的企業,法務部門相對重視合規、審慎保守,對人工智能(AI)這種新技術抱持戒心。然而,擁有超過240年歷史的紐約梅隆銀行(BNY),實際情況恰好相反。
- Posted October 13, 2025
- 0
-
紐約梅隆銀行|BNY自研平台 讓AI滲入各業務 擁近百數碼員工 保留人力作監督
作為擁有逾240年歷史的銀行,紐約梅隆銀行(BNY)一直是全球金融體系的中樞機構。該行近年以開創方式擁抱人工智能(AI),展示了傳統金融巨擘的革新決心。
- Posted October 13,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