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膠袋熱水即溶 (Distinctive Action吳珈蔚)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吳珈蔚(左)指出,本港推行膠袋徵費後,使用量不跌反升,因此希望可實現源頭減廢。(朱美俞攝)
有本地環保機構調查發現,港人在疫情期間,每星期消耗逾億件外賣即棄塑膠。有夫婦檔在今年初創辦Distinctive Action,把聚乙烯醇(PVA)物料應用於包裝袋,運用其遇熱水即溶的特性,冀緩解濫用塑料問題。今次請來其聯合創辦人吳珈蔚,分享該技術特點、創業困難及發展路向。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吳)吳珈蔚 Distinctive Action聯合創辦人
朱:可否講解公司產品的技術特點?
吳:公司產品#INVISIBLEBAG,外表跟普通膠袋無異,惟它是PVA水溶性物料,用後可供堆肥及生物降解。這物料面世約有100年,由一位德國科學家研發,其後應用於製衣業、藥丸膠囊及洗衣袋等。
團隊利用PVA的特性,生產不同包裝袋及購物袋,並推廣至不同商戶。以時裝品牌包裝袋為例,當消費者從袋取出衣物後,可重用多次,再把PVA袋投進熱水內,數秒後便溶解,然後直接倒進鋅盆即可。分解物會被送往化糞池或污水處理廠,有關產品已獲國際及本地認證標準,證明它經水溶解後,無毒無害。

遇熱水即溶的環保膠袋,由聚乙烯醇(PVA)、植物澱粉、甘油及水製成。(Distinctive Action圖片)
朱:消費者若不知情,把公司產品當作普通膠袋棄置,你們是否白費心機?
吳:團隊明白到,不是人人願意特地煲熱水把#INVISIBLEBAG溶解。即使消費者把它當作膠袋般棄置,待送往堆填區後,它也會被微生物菌分解,最終變為二氧化碳。
不過,公司現時未能模擬堆填區情況,來測試所需分解時間。以泥土為例,團隊已證實在180日內,至少90%的PVA袋被分解,變成二氧化碳。
朱:你們疫市下創業,遇到什麼困難?
吳:團隊在2018年萌生創業念頭,我去年已辭職,專注研究PVA物料成份、應用及技術測試等。我們計劃今年初成立公司,沒料到遇上新冠肺炎疫情,令公司發展受阻。以法國及西班牙客戶為例,由於部分店舖結業,另裁減人手節省開支,最終亦取消#INVISIBLEBAG的訂單。
公司現專注本地業務,目前約有30至50個本地品牌客戶,小部分為海外企業。本地客戶以中小企為主,只要他們認同產品理念,很多時會爽快採用。大企業則須經內部討論及審批,決策時間相對較長,以6個月至一年起計。

本地客戶以中小企為主,只要他們認同產品理念,很多時會爽快採用。(Distinctive Action圖片)
廣東生產控制成本
朱:產品定價方面,包裝成本為企業考慮因素之一,公司如何平衡有關開支?
吳:早於創業初期,團隊明白到,產品須先以較小訂量、相宜價錢的前提下,企業及消費者才會考慮轉用。
起初,我們前往台灣及印尼尋找潛在供應商,惟考慮到海外運費昂貴;若產品本身較膠袋貴3至4倍,再加上運費,推廣一個2至2.5港元的環保膠袋,預計無人問津。於是,團隊改由鄰近的廣東省廠商協助生產,以1.5至1.6港元的定價,率先進軍市場。公司另尋求不同地區的生產商合作,並考慮在台灣、印尼及歐洲生產#INVISIBLEBAG,以滿足當地企業的需求。
物色私人資金支持
朱:公司未來有何發展大計?
吳:港府推出膠袋徵費計劃已有10年,惟市民即使忘記自備購物袋,他們真的不介意付費0.5港元,購買一個膠袋裝載所需物品。我認為,以今天0.5港元的膠袋費,實在欠缺阻嚇作用。

公司現專注本地業務,目前約有30至50個本地品牌客戶。(Distinctive Action圖片)
#INVISIBLEBAG只屬入門級產品,希望藉此接觸普羅大眾。長遠而言,團隊期望透過科研,處理坊間一些無法避免的塑膠產品,例如急凍食品包裝等。
不過,科研須投資一定資金、時間及成本,公司透過投資推廣署聯繫了一家科研機構,正跟他們商討合作方案,初步計劃通過政府資助,共同研發可取代塑膠的食品包裝。另外,亦尋求私人機構投資,預計2至3年後推出新產品。
公司期望從生產商帶動源頭減廢,減少製造包裝垃圾。只要市場有大需求,產品價格會隨之下降,終能惠及更多市民,以至整個環境生態。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禁用AI|高盛禁虛擬面試期間用AI
高盛使用的視像面試平台HireVue,透過人工智能(AI)評估人才,以各種行為問題揭示求職者技能。高盛校園招募團隊據報最近發送一封電郵,提醒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的私人投資學院學生,要注意高盛HireVue面試的要求,包括閱讀該銀行的財務業績,並熟知其商業原則及核心價值,但禁止在面試過程中使用任何外部資源,包括ChatGPT或谷歌搜尋引擎。
- Posted June 16, 2025
- 0
-
中國自主研發AI晶片之路(方保僑)
中國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AI)晶片領域的自主研發,近年來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 Posted June 16, 2025
- 0
-
懶人福音|星形藥丸持續一周釋放效力
對不少慢性病患者而言,往往忘記每天定時服藥,最終導致症狀惡化、病情復發及須住院治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衍生公司Lyndra Therapeutics開發一種藥丸,只須每星期服用一次,就能在胃內逐漸釋放藥力。
- Posted June 16, 2025
- 0
-
古籍訓練AI|哈佛逾3.8億頁文獻供AI訓練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ABC News)報道,除了波士頓公共圖書館計劃外,即將開放收藏的大量舊報及政府文件,美國哈佛大學近日向AI研究人員開放館內藏書,包括近百萬本早在十五世紀出版的書籍,涵蓋254種語言。
- Posted June 16, 2025
- 0
-
AI智能交通|推進智能交通 不離數碼基建
國際汽車及航空工程師學會香港分會前任主席潘志健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AI可支援城市規劃、交通流量預測與模擬,例如模擬隧道封閉對人流與車流的影響,提前調動巴士等資源,讓政府更有前瞻地部署危機應變策略。
- Posted June 16, 2025
- 0
-
LexisNexis|AI法律助理攻港 助撰合約處理案例 全用本地內容訓練 附連結方便核實
律商聯訊(LexisNexis)是長年法律界主要資料與研究平台供應商,其新一代人工智能(AI)平台Lexis+ AI,內含專為法律工作流程設計的個人化助理Protégé,即將在下月正式登陸香港,成為亞洲首個上線地區。
- Posted June 16, 2025
- 0
-
小心漫遊數據「隱形兇手」(林國誠)
不少人即使已選購數據漫遊計劃,卻忽略了一個經常被低估的事項──手機作業系統在用戶不察覺的情況下,於背景自動使用大量數據,導致數據流量無聲無息地消耗掉,影響漫遊上網體驗。
- Posted June 13,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