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初創研海參抗頑疾 (Labway 薛志威及陳嘉儀博士)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Labway研究及抽取海參各種微量元素,探討它們的藥用價值。(由受訪者提供相片)
本港可說是全球海參集散地,每年處理數量達數千噸,相比起澳洲、美國、中東等地,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港生物科技初創Labway近年研究提取海參精華,以分析其抗頑疾成分及藥用價值。《信報》StartupBeat請來其創辦人薛志威及科技總監陳嘉儀博士,分享他們的研發心得與營運策略。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薛志威 Labway創辦人
陳嘉儀博士 Labway科技總監
尹:作為生物科技初創,為何當初有志研究海參,並提取當中的精華?
薛:本港作為全球海參集散地,即使海外均出產海參,惟貨源往往先流入本港,每年處理量更達數千噸。相比之下,澳洲、美國、中東等地方海參量較少,種類亦不齊全,惟研究人員致力開發海參不同用途,本港就鮮有類似實驗,加上家族經營海味生意,我從小就認識海產,於是立志研究有關項目。
陳:海參營養豐富,蘊含皂苷精華、黏多醣、多肽膠原蛋白等成分,具藥用價值,有抗氧化及抗炎功用。本港又擁有地利優勢,我們可輕易在這地方取得數十款海參品種測試。未來期望提取海參精華,驗證其抗頑疾的抗氧化及抗炎反應,甚至製成護膚品、藥物等產品。
冀跟藥廠合作降成本
尹:你們怎樣展開海參精華的有關研究?
薛:團隊研究宗旨是透過海洋生物元素,以可持續方式帶給消費者健康。該公司旗下設有海洋分子研究(Marine Molecule Research,MMR)平台,專責從海洋生物提取生物活性分子(Bioactive)有效成分,再測試其功用及成效。
起初在機緣巧合下,結識科學園其他生物科技公司,與香港大學研究團隊更志趣相投。自2015年起,我們研究提取海參的皂苷精華,再進行抗頑疾測試,是為全港首項海參皂苷抗頑疾研究。未來我們期望能深化項目,預料明年把皂苷完全提取。
作為生物科技初創,因研發及製藥成本高昂,我們目標是跟藥廠展開合作。由於藥廠普遍不會包辦研發至製藥的工序,一般會在臨床實驗前物色有關生物科技公司,審視其研究成果,當中包括其分子發展及程式等。當藥廠遇到心儀項目便展開收購,把公司的研究成果帶至臨床實驗。經三階段臨床測試成功後,他們就陸續展開商品化過程。

Labway創辦人薛志威(中)認為,港府近期推出的「博士專才庫」計劃,有助公司招攬人才;旁為科技總監陳嘉儀博士(左)及尹思哲(右)。
陳:我們主要透過隔離、提取及純化海參內有用的生物分子,先於科學園進行簡單的抗氧化實驗,再把樣本帶至香港大學及其他夥伴大學的研究院,測試其抗頑疾功用。若測試成功,我們便可專注於特定分子的研究。最後,待確定有關研究藥物的效用及安全性,我們就可申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證。
兩持續發展方案助保育
尹:你們除了科研及產品外,亦有保育的考慮,可否講解一下構思?
陳:若發現海參的皂苷藥用價值極高,或引來大量捕取,問題是不能盡用海洋資源,以免影響生物多樣化。
我們考慮兩項可持續發展方案:第一,當我們研究得出特定的活性化合物,可採用人工合成方法研藥;第二,我們可進行室內人工繁殖,不但對海洋生物有益,而且可提取其有用物質,以便用於醫學上。
尹:那麼研發成功後,你們有何商品化策略?
薛:作為生物科技初創,海洋分子研究平台屬於高風險項目。然而,我們另設中度風險但高回報的平台Labway Brand,把不同的研究項目商品化。
我認為,研究與產品之間必須有市場調查的過程,先了解客戶需要,繼而度身訂造產品。
海參膠囊是公司第一項商品化的保健產品。不少人得悉海參對人體有益,惟浸泡時間需時,工序製作步驟繁複。
若食用海參有保健需要,須恒常食用才能見效,但並非人人能堅持天天下廚,膠囊設計能「對症下藥」。

本港集散全球各地的海參,款式多達數十種。(網上圖片)
藉博士庫計劃聘專才
尹:得知你投資七位數字創辦Labway,有否考慮政府資助或物色融資?
薛:作為生物科技初創,政府提供不少配套及資助。我們進駐科學園後,面對招募人才的困難,曾接獲不少應徵履歷,惟具相關知識的專才未必對海洋生物研究感興趣。適逢政府推出「博士專才庫」計劃,我們就成為全港首間申請成功的初創。藉上述計劃邀請陳博士加盟後,公司發展方向逐漸明確。
政府會向生物科技初創提供資助,資金足以維持我們的現金流,但上述資助須留待研究完成後才獲批,令我們前期支出較大。若開發新產品、機器,以至市場推廣等支出,未必有政府資助支持,因此融資為必經之路。

Labway作為生物科技初創,因研發及製藥成本高昂,目標是跟藥廠展開合作。(由受訪者提供相片)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編者按:尹思哲最新著作《初創起義》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 English Version ]
Meet Labway, a startup specializing in sea cucumber nutrients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ESG創造價值 不只是合規(湛家揚博士)
香港ESG生態系統正逐步發展,惟中小企仍面對資源有限、技術門檻高等挑戰。對中小企而言,ESG往往被視為額外負擔,因在現實經濟壓力下,企業首要目標是生存。
- Posted September 18, 2025
- 0
-
量子運算突破|英開發首台矽基量子電腦
英國量子運算企業Quantum Motion(QM),日前向英國國家量子運算中心(NQCC),交付業界首台使用可量產300毫米矽CMOS晶圓技術的全棧式量子電腦。
- Posted September 18, 2025
- 0
-
人才缺口|全球網安人才缺480萬增兩成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聯合多家人工智能(AI)、網絡安全企業或組織,發表最新一份《AI時代網絡安全產業人才發展報告》。
- Posted September 18, 2025
- 0
-
宗教App|設AI訴心聲勁吸金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人工智能(AI)技術正促進「信仰科技」發展,許多宗教應用程式(App)配置AI聊天機械人,不僅吸引大量用戶訂閱,甚至成功吸引外部投資。
- Posted September 18, 2025
- 0
-
谷歌AP2|釐清AI代理交易責任
美國科技巨擘Google早前宣布推出Agent Payments Protocol(AP2),旨在為人工智能(AI)代理間的交易行為,建立安全、透明且可驗證的開源協定。
- Posted September 18, 2025
- 0
-
ChatGPT年齡預測系統|確保滿18歲 若未成年有企圖自殺 聯絡家長警方
一對美國夫婦上月入稟三藩市高等法院,指控ChatGPT開發商OpenAI及其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導致其16歲的兒子雷恩(Adam Raine)今年4月自殺身亡。
- Posted September 18, 2025
- 0
-
施政報告2025懶人包|有關創科重點內容總覽
香港2025年施政報告經已公布!如果你不想錯過創科重點,EJ Tech為你整理了一份懶人包,讓你迅速掌握施政報告關於創科發展的主要內容,能幫助你輕鬆了解最新的政策動向。
- Posted September 17,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