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智能合約增值 (區塊鏈技術余以恆)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現時不少藝術品都依賴畫廊估價。(法新社資料圖片)
香港近年有意變身藝術之都,畫廊及藝術家數目隨年遞增,吸引參展商尋找商機,但藝術與科技有何關係?《信報》StartupBeat請來區塊鏈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余以恆,探討如何以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改善藝術品資訊不透明等問題,藉此提升投資潛力。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余以恆 區塊鏈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
尹:從哪時開始,你對收藏藝術品感到興趣?
余:早在20年前,我在北京工作,見過很多好的藝術品,包括國畫、陶器、玉器等。我太太一向愛好收藏,當時幾乎每個星期都跟她一齊尋寶。
在買賣藝術品時,十分依賴中間人。多年前認識的中介,如今已成為買家,在拍賣行參與競投。
轉手次數一清二楚
尹:藝術品與科技,兩者關係如何?
余:回想十多年前,曾有拍賣行想改革,推行藝術品市場電子化,可惜不成功。因為除了需要大量買家支持,亦存在信任問題,例如系統是否安全、能否保護私隱,以及擔心收錢後,對方不出貨等。
據我所知,全球九成多的藝術品都經由畫廊交易。而畫廊本身亦有門路從各方收購名作,例如認識著名已故藝術家的後代。不過,全球畫廊為數眾多,買家亦很難知道,究竟哪間好或不好,只能靠經驗判斷。
這兩年,我們投資了一間公司,專門研發區塊鏈技術,為買賣雙方提供安全平台,並記錄所有買賣訊息,資料很難被竄改;日後買賣藝術品時,不論易手多少次,都可以翻查得到。
尹:經區塊鏈平台買賣藝術品,主要用什麼貨幣交易?
余:當然是現金,不論美元、人民幣,什麼幣值都一樣,這與虛擬貨幣無關。現時有不少收藏家主攻當代藝術,畢竟作品易於認證,因只要找到藝術家本人就能判斷真假;至於古代藝術品,要接觸已不簡單。如沒有特殊渠道,亦不一定能買到。
尹:印象中,似乎藝術品的價格都是中間人說了算,仍有定價機制嗎?
余:藝術品的交易數據會記錄於區塊鏈,但政府並無規定要公開交易價格。至於畫廊是否向買家透露價格,交由它們自己決定。不過,如果是經拍賣交易,就要公開價格,讓買家作參考。而角色中立的平台就可保障多方利益,助大家達成契約。

余以恆(右)認為,藝術品配合智能合約令交易有案可查。(資料圖片)
鑑別真偽更趨透明
尹:要分辨藝術品的真偽,多數人只能信任中間人。區塊鏈技術的出現,能否改善資訊的透明度?
余:過往要鑑定藝術品,就要經過很多專家,當中牽涉很多問題,而在整合資料期間,亦有機會出錯。以前買賣國畫,每次轉手期間,有不同的專家蓋章認證。然後,又要另外再找專家,認證那些「專家蓋章」是否真跡。藝術品經過多重人手,「認證」就等於其出世紙。
不過,應用區塊鏈技術後,以後每件藝術品不論真偽、價值、易手,甚至曾否被盜,都會逐一記錄下來。區塊鏈的認證技術發展至今已近10年,只要參考比特幣(Bitcoin),就可見其發展漸見成熟。
科技不會偏袒任何一方,技術中立而且十分透明。同時,在智能合約下,一旦答應買賣後就不得反口,甚至連佣金也同步支付。逐漸地大家都開始有信心,買家亦較願意使用。
記錄不能改添保障
尹:你之前提過,有了區塊鏈技術後,大家或可經眾籌(Crowdfunding),集資買入藝術品,可以解釋做法嗎?
余:例如我跟朋友說好,夾錢投資一件藝術品,大家五五分賬。但老友都有吵架的時候,就算大家不是朋友,純粹合資的關係,如果一方想佔便宜,對方亦可能蒙在鼓裏。
當然,某些人或有不同目的,可是無論他做過什麼、買過什麼都有案可查,可證明其誠信。若然在平台上造假,也會有記錄,而且不得更改。一旦發現有問題,就能追蹤來源,甚至可追究法律責任。
當有了區塊鏈技術,我們亦可在系統中看到有什麼人投資過,清楚知道對方是誰。此外,可以把藝術品價值再分為若干份數,大家要付出多少、有多少責任都會列明,日後不會有任何爭論,因資料無法被更改;加上有智能合約,就能保障大家。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 English Version ]
Can blockchain revolutionize the art market?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城大啟動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 促進創新與國際化協同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於上月23日宣布啟動「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HK Tech 300國際大賽),進一步將HK Tech 300計劃的影響力擴展至世界各地。今次大賽將與來自九個國家及城市的11間大學、五間當地商會和初創培育機構合作,多國大學校長及代表當日應邀來港出席典禮,並希望可通過城大的科研及初創生態圈,協助當地初創落地香港,甚至拓展至內地及整個亞洲市場。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港全速邁向AI大時代(林國誠)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不再只是科技界的熱門話題,而是真正走進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巫筆|港AI批閱10萬篇作文
本地人工智能(AI)教育初創「巫筆」,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善假於物」教學研討會,探討生成式AI在中學中文寫作教育的應用。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噴射機械人|全球首款噴射機械人試飛
意大利技術研究院(IIT)經過兩年時間測試,周三(18日)試飛全球首款噴氣動力人形機械人iRonCub3,能夠在離地大約50厘米的高度起飛,並在飛行中保持平衡。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人類資訊保育|新網站收藏「前AI時代」資料
自從人工智能(AI)模型流行,由機器生成的內容在網上泛濫,包括文字、圖像及影片,甚至波及人類的原創作品。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Midjourney|推影片生成模型V1
迪士尼、環球影業等多間影視娛樂企業,上周聯手控告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Midjourney,指其以AI生成多個版權角色的圖像屬侵權行為。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AI漂洗|人扮智能猖獗 訴訟不絕 誇大技術欺瞞 礙行業發展須規管
現今業務若不加上AI元素,好像便趕不上潮流,不過須留意「假AI」帶來「真」風險。
- Posted June 20,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