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創科生態缺口 (Innovate for Future邱達根)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IF召集人邱達根建議,港府可考慮運用未來基金,支持本地初創發展。(盧詠賢攝)
本港發展創科產業已有一段時間,但初創融資仍然困難。政府從「未來基金」撥款220億港元,設立「香港增長組合」投資本地項目,能否解決困局?今次請來Innovate for Future(IF)召集人邱達根,探討港府如何建立生態系統,推動專業投資者支持本地初創。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邱)邱達根 Innovate for Future召集人
朱:IF早前建議政府通過「未來基金」投資本地高科技項目,可否講解哪些項目較有潛質?
邱:本港早期發展創科,已推出園區建設、資助計劃等基建項目;現步入第二階段,政府應聚焦具發展潛力的行業,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少醫療科技(HealthTech)或健康相關的技術已成行成市,大型機構如醫管局等,亦採購本地初創項目,反映其切身需要。
此外,政府應着重一些與企業信託相關的技術,例如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能(AI)、金融科技(FinTech)等,市場有一定需求。

本港發展創科,除了資金、研發及找生意,亦要補充生態圈缺口。(法新社資料圖片)
參考星美 主權基金領投
朱:你認為港府該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資機制來帶動本地創投生態?
邱:港府應參考海外例子,通過「未來基金」或稅制優惠等,建立生態系統,吸引更多專業投資者參與,協助政府篩選優勝者,選出可塑性高的本地高科技項目。
以「老祖宗」美國為例,自六十至七十年代起,當地已設立風投基金(VC),資金一般分為兩大來源:其一,當創業家成功退場後,他們傾向投資新晉的創業家,其背景包括校友、鄰舍等。其二,美國的退休基金、大學基金會(Foundation)等,部分會撥款支持長期投資項目。
中國方面,百度、阿里(09988)、騰訊(00700)等大型科企亦通過投資帶動其他創業者。此外,內地政府推出不少投資基金,以深圳為例,市政府設立深創投,帶動整個初創產業發展。當創業者得悉該市有資金支持初創,自然被吸引前往發展。
至於新加坡,主權基金如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淡馬錫基金等,有直接投資創新項目,或支援創業團隊前往當地發展。
反觀香港,本地數家較成功的「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而未上市的初創)仍未套現,不足以支持下一代發展。同時,本港一直缺乏長期投資者,私人投資者則以家族辦公室為主,部分牽涉本身的上市公司,同時要考慮企業管治策略,因此甚少投資非核心業務,例如初創項目。
我認為,港府不能過於依賴本地私募市場,當市況轉差時,私人投資者不傾向投資高風險的創科項目;變相令優秀的科創也難獲資金支持。我們期望港府能透過「未來基金」發揮引擎作用,夥拍專業及長期投資者,為初創建立重要的資金基礎。

港府應在政策下苦功,積極提高本地創科的競爭優勢。(政府新聞處圖片)
增強法律及技術估值認知
朱:除資金、研發及企業應用之外,本地創科還有什麼缺口須填補?
邱:港府應補充整個生態系統的缺口,包括一些專業服務。以我所知,科技初創融資時,要諮詢法律意見;其後如果要做研發,亦要專業人員為其技術估值,惟本地銀行只擅長估樓價,對科技估值缺乏認知。
若在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等金融機構能容許初創把一些技術作抵押,本港至今未曾出現類似的專業服務。我認為,不論資金、研發、企業應用,以至補充初創生態圈的缺口,對本地初創發展均至關重要,政府宜加快步伐彌補不足之處。
朱:鄰近地區發展創科有一定成績,港府應參考哪種模式取長補短?
邱:港府應參考各海外例子,取各家之長。以新加坡為例,當地企業進軍東南亞市場較港企有優勢,對於內地市場,則不如港企般熟悉。
資金方面,本港金融複雜度及寬度較新加坡高。惟當地政府積極推出種子輪基金(Seed Fund),又透過主權基金,直接投資於專業基金,以提升競爭優勢。
現時全球都在搶人才,這些人才最終會否在本地落腳?本港有不少吸引之處,但不能跟其他地區存在太大差距。個人認為,有競爭才有進步;港府應在政策下苦功,積極提高本地創科的競爭優勢。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港宜增強算力 吸獨角獸落戶(鄧淑明博士)
根據全球市場數據分析平台CB Insights報告指出,全球人工智能(AI)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企業數量已達498間,總市值逾2.7萬億美元(約21萬億港元),當中更有100間是2023年之後成立。
- Posted October 23, 2025
- 0
-
IVE太陽能車|出戰世界賽奪冠
IVE工程學科團隊自主研發的太陽能電動車,早前於「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力壓多國院校的車隊,為本港奪冠揚威國際。
- Posted October 23, 2025
- 0
-
GPT-5被踢爆|謊稱解開數學難題
人工智能(AI)領域屢屢出現炒作,有時研發公司未經查核,便已發布誇張言論。
- Posted October 23, 2025
- 0
-
Atlas|OpenAI新瀏覽器Atlas 挑戰谷歌
美企OpenAI推出整合人工智能(AI)的網頁瀏覽器ChatGPT Atlas,試圖與搜尋引擎巨頭Google競爭。
- Posted October 23, 2025
- 0
-
HistoSonics|李嘉誠基金助英引進治癌神器
李嘉誠基金會去年9月在本港引入首部HistoSonics儀器,為肝癌患者提供無創、無痛、高效的治療選擇。
- Posted October 23, 2025
- 0
-
AI末日論泛濫 亟需具體對策 科企領袖搶先示警 惹轉移視線之嫌(郝本尼)
《黃仁勳傳》作者維特(Stephen Witt)早前於《紐約時報》撰文表示,人工智能(AI)可以越過人類審查機制、生成惡意內容,並且也能隱瞞動機、欺騙監測以至自我複製。
- Posted October 23, 2025
- 0
-
企業爭勝重在人機互補(車品覺)
當Claude Code能聽懂「幫我構建一個電商推薦系統」的自然語言指令,並在15分鐘內輸出可運行代碼時,「寫代碼」的定義正被改寫。
- Posted October 22,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