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器官移植人體現新希望 啟函B輪融資1.6億 改進基因編輯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楊璐菡指出,修飾基因可解決免疫學問題,但在大自然面前,必須非常謙遜。(eGenesis圖片)
隨着基因編輯技術改良,未來毋須捐出人體器官,亦可滿足移植需要。科技創投媒體36Kr報道,內地生科初創「啟函生物」周二(23日)籌得B輪融資2000萬美元(約1.56億港元),投資方為招銀國際及聯想之星,為異種器官移植打開大門。
華裔博士領軍研究
啟函生物於2017年成立,由美國哈佛大學楊璐菡博士及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雙院院士George Church共同創辦。公司利用基因剪刀工具CRISPR-Cas9,移除豬隻體內導致器官排斥的基因,把異種細胞、組織及器官用於人體移植上。
楊璐菡是啟函生物的首席執行官,她擁有哈佛醫學院人類生物學和轉化醫學博士學位,2018年被《紐約時報》評選為「當代高瞻遠矚的30位人物」,2017年被《彭博商業周刊》甄選為「全球最有影響50位人物」。
在2018年7月,啟函生物完成A輪融資780萬美元(約6084萬港元),紅杉中國、Arch Venture、北極光創投、樹蘭醫療資本、Biomatics Capital Partners、Alta Partners等參與融資。啟函生物與美國eGenesis為姊妹公司,兩家公司中美同步研發。
豬隻器官無法應用在人體,是由於人類的免疫系統將新器官視為外來器官時,就會產生排斥。此外,每頭豬都帶着一種對豬有益、卻會傳染人類的病毒──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這樣或引發類似HIV病毒的傳染,令器官移植者全身免疫系統癱瘓。
啟函生物以基因剪刀解決問題,做法是先修飾豬細胞,使其不攜帶病毒,並能兼容人體免疫系統。下一步,將其細胞核植入豬的卵子並分裂成胚胎,再置於代孕母體內發育,最終創造了30多隻不帶PERV的豬,為器官衰竭者帶來新希望。
內地每年30萬人輪候
腎病、肝硬化、心臟衰竭等疾病一旦發展到末期,藥物治療已無能為力,只能等待器官移植,才有望挽救患者。
啟函生物引述數據指出,全球器官移植的供求失衡,平均數值是1比30;內地每年有30萬人輪候器官移植,惟最終1萬多人得到救治。
啟函生物的移植計劃,或先在腎臟方面試行,為肝臟移植積累經驗。楊璐菡強調,在大自然面前,必須非常謙遜。36Kr報道,現時開展異種器官移植,或相關技術研究的公司,還有北京蓋蘭德生物科技、湖南賽諾生物科技,以及美國加州的Synthetic Genomics等。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50家聰明公司|DeepSeek宇樹上榜(凌通)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近日發布「50家聰明公司」最新評選結果,DeepSeek、宇樹科技等內地星級創企均榜上有名。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科技創新與版權秩序交鋒(方保僑)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Midjourney快速商業化,讓用戶僅需簡單指令,便可生成栩栩如生的超級英雄圖像,甚至動畫角色,過往被嚴密管理的知識產權瞬間化為雲煙。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本地創科合作|城大夥創新工場培育專才
香港城市大學近日與創新工場簽署合作備忘錄,旨在通過資源共享、雙方的專業知識及人脈網絡,促進創新創業方面的成功發展。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細菌電池|水泥混合細菌 變身充電池
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以擅長在表面轉移電子而聞名,無論環境有無氧氣都能生存繁殖。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阿爾特曼訪談|指AI無生命沒意識
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近日接受霍士新聞(Fox News)前主持人卡爾森(Tucker Carlson)訪問,他認為儘管AI看似有生命,但其行為模式依賴指令,缺乏自主權或自主意識。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棋王柯潔談AI|AI時代須及早思變
內地圍棋「八冠王」柯潔近日接受專訪,回憶當時不敵AI,現場灑下男兒淚,直言覺得人類棋手「在某些層面已無法跟AI競爭」。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數字資產監管|港制定監管細節 領先全球
香港近年在數字資產領域的監管步伐顯著加快,今年6月財庫局新一份《政策宣言》更提出了「LEAP」框架,其中首項正是「優化法律與監管」。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