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雙面刃 (黃鎮濤)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無線充電毋須插線,雖方便日常使用,但背後的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蘋果公司早前發布10周年版旗艦手機iPhone X,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聲言該款手機將影響業界未來10年發展,無線充電便是其中一項嶄新功能。事實上,香港亦有科企從事有關技術,《信報》StartupBeat今次請來Neosen Energy聯合創辦人黃鎮濤(Kelvin),暢談無線充電的歷史,還有未來的發展及商機。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黃鎮濤 Neosen Energy聯合創辦人
尹:蘋果採用的Qi無線充電制式,你可以講解一下嗎?
黃:早在2012年,全球出現3種無線充電制式,Qi就是其中一種,亦是多數智能裝置如手機、平板電腦採納的方案,普遍支援歐洲地區。
據我所知,另一種制式是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電力事業聯盟)。自2014年起,美國有40多間Starbucks咖啡店,率先支援PMA技術。該公司更聯同一間企業推出配件,讓顧客連接手機,即可享用無線充電服務。PMA走的大方向與Qi不同,它主攻服務提供者,即充電器而非手機端,大多裝置在機場、商場及咖啡店等。
2013年之後也有一個新制式出現,名為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無線電力聯盟),跟前兩款的最大差別是其充電距離較遠,而且可以多角度接收電源。
尹:那你認為蘋果公司為什麼會選擇Qi制式?
黃:去年,PMA與A4WP合併組成新聯盟Airfuel,它把兩個標準二合為一。這一兩年間,Qi在發展電力功率上比PMA相對優勝, Qi亦是現時唯一在全球都合資格的解決方案, 其充電功率可達15W,蘋果可能因此而選擇Qi。
三星搶快充先機
尹:三星(Samsung)及其他品牌的Android手機早幾年已支援無線充電功能,蘋果到現在才推出,你覺得有什麼原因?
黃:現時最多人擁有的智能設備就是手機,我認為從中加入無線充電功能,是全球知名手機生產商的考慮要點。三星早在Galaxy S4年代已引入無線充電,當年亦是採用Qi,其後在Galaxy S6年代,它在手機內置一款全球唯一的模組,能同時兼容PMA及Qi無線充電功能。
無線充電制式已誕生多年,近期手機新增不少功能,對電力需求亦相對提高。三星在Qualcomm(高通)推出了一項快充標準,該公司亦是首間支援快速充電的手機商。有小道消息傳出,iPhone未來都有快速充電,但據聞支援約8W功率。以快充30分鐘計算,在相同時間下,三星手機可充六成電力,蘋果手機只有五成。
尹:半小時已可充一半電力,感覺不算太耐,但為何大家總覺得無線充電比插線慢?
黃:可能大家在坊間接觸到的無線充電都已是一兩年前的產品,當時技術發展仍未成熟。無線充電與有線充電表現上始終有落差,惟現有技術改進不少,其中15W的方案,效率已達八成或以上,不是相差太遠,始終攜充電線外出不方便,開始有人改用無線充電。

Neosen Energy聯合創辦人黃鎮濤(左)及尹思哲,一齊探討無線充電的發展商機。
兼容制式更環保
尹:經常帶着充電線及尿袋(外置充電器)出門,確實麻煩。你們作為一間研發無線充電產品的初創,又有何商機呢?
黃:我們主力研發硬件部分,亦是兩大無線充電標準的會員。我們跟隨Airfuel與Qi的標準,以提供一系列解決方案。消費者方面,會以「世界大同」為原則,一個充電器即可支援多個裝置,不用再擔心是Android抑或蘋果手機,而要自備不同充電線外出。
況且,充電線的損耗相當大,去年有統計指出,全球每年大概消耗逾22億條充電線,數字相當嚇人,若改用無線充電就可解決此問題。
尹:那麼你的客戶一般在什麼地方應用無線充電?
黃:主要有兩大類型,一種是消費電子產品,例如車充、座枱充電器等,他們亦會出產自家品牌的充電器;另一種就是家具中的充電器。香港方面,大多數應用在家具及裝修上,如餐廳及酒店。
尹:現時的無線充電方法,一般是把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放在充電板上使用,你覺得未來會如何發展?
黃:未來大趨勢就如Airfuel般,支援遠距離及多部裝置充電,而且不限傳輸角度,可簡稱為Resonant(諧振)技術。當技術發展成熟,要做一個支援多裝置、多角度的充電站並不難, 但這存在矛盾,如用戶感到便利時,可能會擔心輻射、安全隱患等問題。
磁場愈強愈傷身
尹:現時的無線充電技術對健康有否負面影響?
黃:若你在家中天花板安裝無線充電器,而該充電器足以支援所有裝置,可以想像其磁場及功率有多大,這都會成為開發者的顧慮。即使技術研發成功,消費者又會否接納?
我們曾做過EMC(電磁兼容性)研究,發現若沒適當阻隔,人類的身體或可能受影響。但以手機、平板電腦而言,相應的功率不算高,預計情況不太嚴重。不過,若涉及60、70W等筆記簿電腦,磁場就會倍數增長。充電距離愈遠,磁場就愈強,功率輸出亦然。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掌握下指令 釋放AI真潛力(林國誠)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工具如Deepseek、ChatGPT和Perplexity等迅速普及,愈來愈多人開始嘗試利用AI寫作、整理會議紀錄、翻譯,甚至進行商業分析。
- Posted July 11, 2025
- 0
-
YouTube新政策|生成影片泛濫 YouTube出招嚴打
影片分享平台YouTube最近公布兩項政策變動,將從下周二(15日)起開始生效。
- Posted July 11, 2025
- 0
-
Grok 4|號稱學術能力達博士級
美國富豪馬斯克(Elon Musk)旗下人工智能(AI)初創xAI,昨天發布最新版聊天機械人Grok 4。馬斯克稱,Grok 4是「全球最強AI模型」,處理學術問題的表現達到博士級。
- Posted July 11, 2025
- 0
-
三星新摺機|Z Fold 7僅厚4.2毫米
南韓三星電子周三(9日)發表3款全新智能摺機,分別是像書本折疊的Galaxy Z Fold 7,儲存空間為256GB至1TB,售價15198港元起。
- Posted July 11, 2025
- 0
-
Comet|力撼Chrome霸主地位
據網絡分析公司StatCounter今年6月數據,Google Chrome擁有超過30億用戶,穩佔全球瀏覽器63.35%市場,大幅拋離排名第二、市佔率僅16.25%的蘋果公司Safari。
- Posted July 11, 2025
- 0
-
Comet|Perplexity推AI瀏覽器 當上網秘書 聲控自動執行任務 如「第二大腦」
不少科企自研網絡瀏覽器,透過代理式人工智能(Agentic AI),替用戶自主執行及決策一系列操作,這不但深度整合各項技術,亦有助企業收集用戶行為數據。
- Posted July 11, 2025
- 0
-
AI驅動地質工程轉型(湛家揚博士)
在全球邁向智慧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的浪潮中,地質工程正悄悄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智慧革命。
- Posted July 10,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