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下的「真實世界」(黃岳永)

近年虛擬偶像及超級英雄大行其道,顯然人們如果可以選擇,會更願意生活在幻想世界中。(法新社資料圖片)
最近投資界都在談論元宇宙(Metaverse)的商機,可能是以NFT(非同質化代幣)形式投資虛擬藝術品和玩具,又或是在Metaverse內購置地皮大興土木,總之就是不可以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然而在真實世界中,全球都在為世紀疫症大為頭痛,人們及企業在時不時出現的限聚令及封城政策下掙扎求存,與欣欣向榮的Metaverse簡直是平行時空。
不少人說只要看看1999年的經典電影《22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便可以知道元宇宙說的是什麼。「選擇生活在Matrix所建立的虛擬世界還是現實世界?」一直是這部電影的討論重點,反叛軍領袖Morpheus向主角Neo提供了「什麼是真實」的選擇題,Neo作為男主角自然是選擇與Matrix對抗(戲才能拍下去),但那個背叛了主角們的Cypher其實最反映人性,在與Agent Smith的談判過程一幕,Cypher明知眼前美味鮮嫩的牛扒只是刺激大腦的一堆數據,但一口咬下還是難以忘懷,終於吐出一句「Ignorance is bliss」(無知是福)。

最新的VR、AR及人工智能技術,完全可以欺騙我們的腦袋和感官。(法新社資料圖片)
自疫情大爆發,旅行變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我最近偶爾便會打開家中4K的大型UHD電視,再用YouTube找我想去地方的視頻,躺平來一次30分鐘的「眼睛旅行」,也算是元宇宙的一種使用方式。若要更深入一點,還可以扮演上帝為自己在元宇宙中打造一個全新形態,性別種族膚色身形衣着均可自行選擇,以全新形象在這個虛擬世界認識朋友。我便開發了一系列的Me-Moji,方便出席不同場合,相當認真。
近年虛擬偶像及超級英雄大行其道,顯然人們如果可以選擇,會更願意生活在幻想世界中。而且世界轉變的速度亦在加快,很多曾經以為很遙遠或是很久以後才會出現的技術和科技,現在都快速發展,最新的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及人工智能技術,完全可以欺騙我們的腦袋和感官。

玩遊戲可以取得小禮物,只要努力便可按部就班升級打大佬,這些都是在現實中難以達成。(新華社資料圖片)
「有圖有真相」固然已經過時,甚至感覺亦不再可信。事實上,不少消費產品已讓人們可以低成本來參與這個虛假的世界,例如採用Unreal Engine 5設計的PS5/Xbox X遊戲The Matrix Awakens,讓玩家控制「自己」在曼哈頓街頭慢步或駕駛汽車,感覺幾可亂真。
現今的「身份證」是眾多數據的集合,除了身份的證明外,還有學歷、經驗、健康、財務狀況,連安心出行的行蹤紀錄亦包括在內。當人們愈來愈多時間在元宇宙中生活,這些數據隨時可以打破次元壁,例如現實收入可以在元宇宙內使用,反過來也可以在元宇宙中賺錢並轉到現實世界中,所需工具只是一部ATM。
話說回來,玩遊戲可以取得小禮物,只要努力便可按部就班升級打大佬,這些都是在現實中難以達成,幻想與現實的相差其實相當遙遠。如果有得揀,人們真的會選擇留在現實世界嗎?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摺疊手機配合AI才成絕配(林國誠)
近日,多款旗艦級摺疊手機接連登場,包括Samsung Galaxy Z Fold7、OPPO Find N5、vivo X Fold5及HONOR Magic V5等。
- Posted August 1, 2025
- 0
-
Figure AI|美機械人識揀衫放洗衣機清洗
美國機械人初創Figure AI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愛德考克,在社交平台X分享短片,示範其人形機械人Figure 02在自己家中,把衣物從膠籃放入滾筒洗衣機。
- Posted August 1, 2025
- 0
-
Twilio|港企積極用AI 多享投資回報
人工智能(AI)驅動的互動,旨在預測消費者需求,透過營造個人化的體驗,讓他們感到被理解。
- Posted August 1, 2025
- 0
-
影片生成模型|阿里Wan2.2圖文生成電影級短片
阿里巴巴(09988)推出業界首個「混合專家」(MoE)構架的開源視頻生成模型系列Wan2.2,當中包含文生視頻模型Wan2.2-T2V-A14B、圖生視頻模型Wan2.2-I2V-A14B。
- Posted August 1, 2025
- 0
-
亞馬遜AI投資|亞馬遜購《紐時》內容 年付逾億
美國電商平台亞馬遜與《紐約時報》近日簽訂AI授權協議,這份協議多年的交易費用,據報為每年2000萬至2500萬美元,相當於1.56億至1.95億港元。
- Posted August 1, 2025
- 0
-
虛擬實驗室|「智能科學家」研新冠抗體療法
Meta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伉儷成立的「陳—朱克伯格生物中心」(Chan Zuckerberg Biohub)三藩市實驗室,最近與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成立一間「虛擬實驗室」,由一批人工智能(AI)虛擬科學家組成,模擬真實跨領域科研團隊運作,論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 Posted August 1, 2025
- 0
-
打擊AI淫照|支付商施壓最奏效 斷網站財路 助遏深偽色情內容泛濫
人工智能(AI)生成色情內容日趨泛濫,早前有香港大學學生被指利用網上AI工具,製作同窗、教師色情圖像。
- Posted August 1,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