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搶先訂區塊鏈標準 (光子網絡數據中心馮德聰)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華為將為旗下手機追加比特幣錢包App。(新華社資料圖片)
區塊鏈(Blockchain)具去中心化特質,所記錄的資料無法竄改,是金融科技核心技術。內地為鞏固區塊鏈地位,有意搶先制訂統一標準。《信報》StartupBeat請來光子網絡數據中心行政總裁馮德聰,分析區塊鏈如何應用於打假,以及探討背靠該技術加密貨幣潛力。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馮德聰 光子網絡數據中心行政總裁
尹:內地欲制訂區塊鏈國家標準,想必是洞悉一些事情,你估計當局將推出什麼計劃?
馮:任何科技一旦制訂標準,其重要程度立即幾何升級。早期的流動通訊GSM(全球流動通訊系統),也有不同的制式出現。在3G及4G通訊中,內地明顯沒有話語權,故現時他們爭相發展5G。今次提出的區塊鏈標準,相信亦在同樣考慮下孕育。
眾所周知,亞洲地區如日本及新加坡等,在區塊鏈方面走得很前,新加坡政府甚至於去年要求當地所有銀行測試相關技術。如今內地要訂立統一及互相溝通的標準,就是不想落後其他國家,以免日後只能跟隨別人,故此才有此戰略部署。
確保資料完整安全
尹:另有一則內地新聞指出,人民銀行表示「區塊鏈技術不應與金融結合」,以免不利國家貨幣政策。內地既要制訂標準,又想區塊鏈遠離金融,你怎樣解讀?
馮:內地去年尾把ICO(首次代幣發行)定性為違法集資,極力壓制當地加密貨幣公司,這則新聞正好反映這點。惟當中所指的「金融」二字,我認為範圍太廣,說ICO「遠離貨幣政策」較為正確。
金融界對科技的認識及接受程度向來不高,在「計劃經濟」前提下,各方面都要有「國家」參與。但對各地政府而言,加密貨幣完全不受國家貨幣政策控制,隨時「亂晒龍」。
簡單而言,內地不容許金融與區塊鏈掛鈎,另一方面又想在基建及架構上使用相關技術。
尹:我們常聽到區塊鏈技術,實際如何應用?
馮:作為開放式賬本,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資料庫。這可透過很多節點(Node)儲存資料,即使其中一個節點被更改,亦不影響資料的完整性,相當安全。
區塊鏈的應用不限於金融,本身無需要、亦無必要跟ICO或加密貨幣綑綁。本港有人舉辦過焦點小組研究,探討如何應用區塊鏈技術,有受訪者建議用於地契查冊,甚至過濾垃圾電話。
尹:不少資訊依賴人與人傳遞,當中混雜假消息。區塊鏈技術可令資訊變得可信嗎?
馮:區塊鏈其中一項應用是記錄貨物的源頭及批次。由於生產規模龐大,為妥善管理每批貨品,必須加上批次號碼。貨品不論是誰生產、在何處製造、經哪方面加工、包裝,通通都有紀錄。萬一出現事故,只要根據批次號碼就可在區塊鏈網絡中即時找到問題源頭。

馮德聰(左一)認為,加密貨幣發展小額電子支付有難度。(資料圖片)
助自動辨識假訊息
尹:最近Facebook(fb)宣布重大架構重整,成立專攻區塊鏈項目的精英團隊,惟未有披露詳細內容。你對以上計劃有何看法?
馮:他們找來負責Messenger的主管馬庫斯(David Marcus),並從Instagram找來兩名技術猛人加盟,他們都是fb最重要的人物,可見在區塊鏈方面將有大動作。馬庫斯本身亦加入Bitcoin交易平台Coinbase,令大家不禁懷疑:難道fb會搞ICO?
以使用聊天軟件為例,消息由用戶發出後,加入認證碼,消息將連同認證碼一起傳輸。接收方在收到數據後,先由解碼器認證,判定消息是否完整。只要把認證碼記起來,日後再有人傳送假訊息,系統就會自動辨識,然後直接把它封鎖,這做法有助打擊假新聞。我相信,fb發展這項目的機會很大。
加密貨幣過數緩慢
尹:有報道稱,華為將在旗下手機追加Bitcoin錢包用作日常支付,此舉是否合理?
馮:現時幾乎所有內地人都用手機支付消費,沒太多人用現金。不過,Bitcoin是否如人民幣一樣適用於日常支付呢?
Bitcoin作為加密貨幣之一,技術上要花十分鐘時間才能成立新區塊(block),然後方可實現過賬。不巧的話,還要等下個區塊才輪到有關交易,須再等20分鐘。作為一位技術人員,我認為加密貨幣本身較適合處理大額交易,等候交易時間較長亦不怕。相反,如買串魚蛋要等十分鐘,隨時幫襯別檔食完,交易也未完成。至於樓市買家則未必期望買賣一分鐘內成事,較易接受加密貨幣支付。其他交易方法如現金和八達通等,一般機會成本較低,消費者自然懂得選擇。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趨勢|電台AI主持開咪半年無人識破
澳洲廣播網(ARN)位於悉尼的CADA電台,去年11月啟播節目Workdays with Thy,每逢周一至周五上午11點起,播放4個小時的嘻哈(Hip-hop)、節奏藍調(R&B)及流行音樂,打開應用程式iHeartRadio即可收聽。據報節目已有7萬多聽眾,但開咪6個月來一直沒人發現,這位Thy女主持其實不是真人。
- Posted May 2, 2025
- 0
-
NotebookLM|語音摘要支援普通話
谷歌(Google)旗下個人化人工智能(AI)研究助理NotebookLM,去年以「語音摘要」(Audio Overview)功能爆紅,讓用戶上傳原始筆記或資料來源,憑藉Gemini 2.5 Pro生成Podcast語音節目,有助快速總結、做筆記及理解複雜內容。
- Posted May 2, 2025
- 0
-
AI大戰|Meta推AI App硬撼ChatGPT
美國科技巨擘Meta日前在總部門洛帕克(Menlo Park),舉行首屆人工智能(AI)開發者大會LlamaCon,宣布推出首款專屬應用程式Meta AI App,整合Discover探索動態、Meta.ai網頁端與Ray-Ban智能眼鏡應用,為用戶提供個人化AI助理體驗。
- Posted May 2, 2025
- 0
-
語言學習平台AI化 五大方針融入流程
繼加拿大電商平台Shopify要求要盡用人工智能(AI)改善營運後,美國網上語言學習平台多鄰國(Duolingo)亦有類似安排,該企在職場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貼出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Luis von Ahn一張員工備忘錄,介紹他所提倡的「AI優先」(AI-first)計劃。
- Posted May 2, 2025
- 0
-
公平代碼拓新藍海(車品覺)
作為長期觀察科技趨勢的專家,我一直關注在德國柏林創業的n8n,近日由Highland Europe領投,他們完成一輪頗具象徵意義的融資──5500萬歐羅B輪資金。
- Posted April 30, 2025
- 0
-
無線仿生手臂|義肢仿生臂 分離後仍能操控
英國機械人初創公司Open Bionics推出全球首款無線仿生手臂Hero,所有義肢產品均以3D列印製成。
- Posted April 30, 2025
- 0
-
Qwen3|阿里Qwen3懂深思亦可速答
阿里巴巴(09988)開源新一代通義千問模型Qwen3,包括兩個混合專家(MoE)模型及6個密集模型,參數範圍由6億到2350億不等,現可於人工智能(AI)開發平台Hugging Face,以及代碼託管平台GitHub下載。
- Posted April 30,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