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電競職業化發展驕人 專家籲港府支持私企參與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金哲學不諱言,電競跟傳統運動項目一樣,選手的職業生涯有限,若缺乏自律,「隨時一兩年就玩完」。(陳子健攝)
電子競技(電競)發展愈來愈蓬勃,南韓的電競產業已相當成熟,跟K-Pop明星一樣,職業電競選手是不少南韓年輕人趨之若鶩的工作。
韓國職業電子競技協會(KeSPA)秘書長金哲學上周來港出席數碼娛樂領袖論壇(DELF)。他接受本報訪問時透露,協會早於1999年成立,主要工作包括跟南韓政府和業界(例如遊戲開發商、電競賽事主辦單位等)商討,完善電競相關政策及選手待遇制度等,亦會舉行各類型電競比賽,涵蓋業餘至職業賽事,藉此推動當地電競發展,也可為頂級聯賽選拔參賽選手,例如《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 LoL)在南韓的頂級聯賽League of Legends Champions Korea(LCK);職業電競隊亦會從中揀蟀,吸納合心水的選手加入隊伍。
選手專注鍛煉 團隊尋贊助
金哲學說,目前在協會註冊的職業電競選手大約有250名,職業電競隊則有10隊,估計全國尚有數百名電競選手及大約20隊規模較細的電競隊尚未在協會註冊。
一如傳統運動,電競隊需要尋找贊助商,以及建立營運模式,「電競選手毋須為尋找贊助商煩惱,這是隊方的工作,電競選手只需要專注練習,提升個人技術。」
他續稱,電競隊贊助商以往多是科技公司、電腦硬件公司、電訊商等業務跟電競息息相關的企業,「現在人們對電競已有新的看法,連金融服務機構都會贊助電競隊。由於電競賽事的觀眾以15至35歲年輕一代為主,不少針對這年齡群客戶的公司都會加入電競贊助商行列。」
金哲學補充,電競在南韓是團隊式運動(Team-based Sport),電競選手一般都隸屬於電競隊,「當然也有些獨立選手,他們都有自己的經理人,尋找贊助商等工作會由經理人代勞。」

南韓LOL頂級聯賽LCK會從各類型電競比賽中選拔參賽選手。(網上圖片)
比賽生涯有限 收入兩極化
到底電競選手的收入如何?坊間向來眾說紛紜,「以LoL為例,選手的最低工資每年大約2萬美元,而平均年薪則大約20萬美元。工資會按選手的能力和表現而定,像Faker(李相赫)這種頂尖選手的年薪可高達350萬美元。」除了底薪,比賽獎金、廣告代言、串流直播等,均是電競選手的收入來源。
金哲學強調,電競選手的收入頗為兩極,難以一概而論,而且電競在南韓是競爭非常劇烈的產業,「在傳統運動項目,大約有1%選手能夠成為職業選手,在電競運動則只得0.01%。選手的技術固然是關鍵,但電競隊也相當看重選手的個人特質,其中溝通技巧相當重要,因為在比賽時,團隊內需要高度合作。」
跟傳統運動一樣,電競選手的職業生涯其實並不長,「平均5至10年,職業生涯是長是短,很講求你有否自律,沒有的話,隨時一兩年就玩完。」
電競選手退役後,一般會轉型為教練、球隊經理等,亦有人會成為關鍵意見領袖(KOL)、賽事評述員。金哲學表示,電競產業除了上述工種外,尚有裁判、遊戲分析員甚至電競記者等專業職位,「電競記者所需的基本技能,跟傳統記者大同小異,當然,他們一定要具備遊戲和電競相關知識。」

電競選手的收入按能力和表現而定,像頂尖選手Faker(李相赫)的年薪可達350萬美元。(法新社資料圖片)
協會提供培訓 退役出路多
金哲學指出,協會一方面會為退役電競選手提供再培訓,協助他們尋找未來發展方向,裝備好自己迎接新挑戰;另一方面亦開設電競記者培訓課程,安排有意成為電競記者的大學生採訪不同電競比賽,並撰寫報道。
問到對香港電競發展的看法,金哲學讚揚香港政府努力推動電競,包括建設電競場館和舉辦電競賽事,「我建議港府應該專注為私人企業提供更多機會,善用這些基礎建設和資源。如果政府支持私人企業參與電競,電競產業就可以快速發展。」
採訪、撰文:陳子健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輕老年」藉AI開啟新賽道(黃岳永)
最近商台DJ阮小儀在節目中宣布退休,讓聽眾既感到不捨又驚訝。50多歲的她,為何選擇放棄穩定的事業,走向人生另一條賽道?
- Posted October 21, 2025
- 0
-
機械人|全自動清潔廁所機械人攻港
第一太平戴維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Savills)與Primech Holdings Limited,昨宣布雙方子企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出席簽署儀式。
- Posted October 21, 2025
- 0
-
AI執相|求職者AI生成頭像博取錄
隨着市場競爭加劇,近期愈來愈多求職者,選擇利用人工智能(AI)工具,修改或生成其頭像相片,在履歷與社交平台塑造專業形象。
- Posted October 21, 2025
- 0
-
WhatsApp更新|禁接入外部聊天機械人
美國科技巨擘Meta近日更新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的商業應用程式介面(API)政策,明年1月起禁止其他人工智能(AI)公司,在平台上提供聊天機械人服務。
- Posted October 21, 2025
- 0
-
AI教材|韓引進AI教科書觸礁 恐爆退訂潮
南韓教育部於2023年發表《AI數字化教科書推進方案》,原本打算分四階段將AI教材,納入中小學的義務教育內容。
- Posted October 21, 2025
- 0
-
本地科研成果|浸大App分析舌苔 識別糖尿病
創新科技署主辦的「創新科技嘉年華2025」,即日起至下周日(26日)在香港科學園舉行,展出多項本地創新發明及科研成果。
- Posted October 21, 2025
- 0
-
本地科研成果|科大AI診斷四大癌症 95%準確整合50萬切片影像 制定個人化療法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醫工交叉聯合創新中心主任陳浩帶領的團隊,近日研發創新人工智能(AI)系統SmartPath,整合臨床診斷、分型、生物標記物量化、治療評估及預後跟進功能。
- Posted October 21,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