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盤焊工青黃不接 (威博科技黎志雄)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黎志雄冀政府鼓勵建造業採用初創研發的產品。(朱美俞攝)
本港建造業勞動人手老化,不少年輕人無意入行,當中燒焊工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較為嚴重。威博科技(Welbot)針對以上問題,研發出燒焊機械人,並獲建造業議會(CIC)採納,列入採購資助名單中。今次《信報》StartUpBeat請來其創辦人及技術總監黎志雄,講解如何運用創新技術,助本地建造業數碼轉型。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黎)黎志雄 威博科技創辦人及技術總監
朱:作為機械初創,為何有志研發燒焊機械人?
黎:本港燒焊技工供不應求,加上技術要求較高,地盤高溫且環境惡劣,甚少年輕人願意入行。據我所知,本港現時八成的焊工,平均年齡已超過50歲。未來5年業界還可撐得住,再待10至15年,這班師傅要退休,屆時青黃不接,情況恐怕更嚴重。
自2016年起,我着手研發燒焊機械人;時至2018年,有見技術發展成熟,就成立威博科技,冀通過引用新技術至建築業,讓地盤工人能於相對安全、舒適的環境下工作。工人另透過學習操控機械人,日後有不少發展空間,冀藉此吸引年輕入行。
Welbot獲70%採購額資助
朱:得知公司技術去年獲CIC採納,被列入採購資助名單,可否簡單講解有何支援?
黎:適逢政府於2018年撥款10億港元於「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業界若購買或應用新科技,就獲政府70%採購額資助;當時團隊研發已取得一定成果,於是申請並成功列入CIC「預先批核」(Pre-approval)名單。
有關計劃主要支援終端企業用戶,即建築業界,而非科研機構。惟過往業界一般認為,採納新技術風險高,當中涉及不少驗證工作,或影響現有工程延誤。一旦產品價格高昂,他們甚至不考慮試用。因此通過CIC計劃,企業試用新技術的門檻降低,間接助公司進入市場。

操作人員毋須懂編程,亦能藉威博科技的機械人完成焊接工作。(威博科技圖片)
朱:在研發過程中,你們如何確保機械人技術能達致建築水平?
黎:以往企業如要操作傳統重型機械人,或需於四周設置圍欄,甚至不讓其他人內進,以免造成傷亡。考慮到工人沒可能在密封情況下於地盤獨自工作,團隊兩年前就計劃,開發相對輕巧、安全的協作機械人,讓工人不受環境限制。
當初CIC採納公司技術,主要考慮產品可用性及質量。首先,他們要求團隊解釋產品操作流程及使用方法,確保技術有效應用於工地。第二,機械人生產的工件亦需符合業界要求。
機械精準度遠勝人手
以我所見,地盤工種的一般準確度,都不比機械人高。以燒焊為例,機械人精準度高達0.1毫米。此外,機械人燒焊較人類穩定,質量有一定保證;應付一般地盤焊接工序,綽綽有餘。
朱:用戶體驗方面,工人又有何反應?
黎:公司成立至今,機械人系統經常於工地測試,並讓業界工人試用。回想最初,機械人只能燒直線,工人便反映,焊接涉及不同工種及工藝,除直線以外,還有工字鐵、樁頭板,圓形及方形等工件;他們亦期望機器能更易操作,加快設置流程。
地盤工件前期處理較惡劣,例如接口參差不齊,即使智能或機械人,亦較難動工改造,唯有工人才能解決問題;相比我們測試產品,簡直天淵之別。工人對工地實際情況最理解,若發現產品無法解決難題,就馬上煞停。有見及此,他們起初對公司產品較抗拒。
惟團隊回去後,嘗試按其需求改良產品。例如, 通過適應性編程(Adaptive Programming)調節參數,控制機械於焊接時,停留時間長度、所需填補物料數量等。產品經改良後,技術終獲工人認同,他們亦繼續支持團隊,嘗試不同工件及工種。

機械人的燒焊精準度高達0.1毫米,且較人類穩定。(威博科技圖片)
朱:你對機械人在建築業的發展趨勢有何看法?
黎:現時業界積極推動有關應用,例如以建築訊息模擬(BIM)系統,把建築工程數據化;另以3D技術,分析並計算工程所需時間、物料等。若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機械人可經伺服器取得數據,其後可以自動化工作。
個人認為,機械應用從第一天起,就以取代人類危險及厭惡性工作為依歸。以焊接為例,工人工作環境惡劣,燒焊產生的氣體,亦對人體有害。機械人未來有望取代人類,完成我們不想做的工作。
要明天解決勞工問題,當然不可能。但未來5至10年後的事,現在就應該開始做。作為科研初創,我期望政府除了資金支援,更重要是鼓勵並支持業界,積極採用初創的產品。即使採用期間遇到困難,亦應該迎難而上,盡力克服。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圖像與視頻的無限可能(吳壽冠)
在過去的數年間,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迅速演變為觸手可及的應用工具,而其中最引人矚目、最具顛覆性的領域,無疑是「生成式創意」(Generative Creatives)——特別是圖像與視頻的生成。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城大國際科研排名榮膺全港第一 HK Tech 300列高校推動創新產業示範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致力推動教研創新,培育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未來領袖。在最新公布的國際權威排名之中,城大推動科研成果排名耀眼。在「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發布的「2025科研領導者」排名榮膺全港第一、位列全球第70位。城大科研成果助力創新產業應用顯著,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廣州」集群榮登全球第一位之際,城大HK Tech 300計劃更獲政府列為高等院校推動創新創業生態蓬勃發展的案例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AI+AR眼鏡融入生活(林國誠)
近年來,「AI+AR眼鏡」已成為科技界的新興焦點,它不再僅是工程師的實驗玩具,而是逐步融入一般消費者日常生活中。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粵語評測平台|中大首創平台 測LLM粵語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推出全球首個粵語動態評測平台CLEVA-Cantonese,旨在建立公平、持續、標準化的基準評估,揭示各類大型語言模型(LLM)對粵語的支援程度。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AI小說爆紅|日出版商角川 網載AI小說爆紅
日本出版商角川集團旗下網絡小說平台Kakuyomu,近日一部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作品,名為《我在街角偶遇一個女孩,對她使用了治癒魔法,治好她不治之症及失明,她從此對我產生了很深感情》,意外登上每日綜合排行榜首位,在日本文學界引發軒然大波。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希路能源|港設充電站 貨車可用
本地科企希路能源(Halo Energy)聯同物流設施供應商嘉民集團(Goodman),在其物流中心啟用「全港最大型」商用電動車快速充電網絡。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
百億超算中心|亞馬遜858億超算中心 一年建成
亞馬遜(Amazon)在印第安納州約4.85平方公里土地上,短短一年內建造了一座數據中心。
- Posted October 31,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