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創科不靠燒錢 (Innopage李勁華 / 天開數碼媒體袁耀輝)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本地有不少出色科研,惟如何將之商品化成為難題。(政府新聞處圖片)
今年度《財政預算案》計劃撥款逾500億元發展創新科技,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莫乃光議員辦事處,舉辦專題研討會,請來流動應用程式(App)開發商Innopage創辦人李勁華及天開數碼媒體創辦人袁耀輝分享過往申請創科資助的經驗,是否認同撥款分配,以及政府還可推出什麼創科措施。
記者: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李勁華 Innopage創辦人
袁耀輝 天開數碼媒體創辦人
尹:你們可受惠預算案的創科政策嗎?
李:其中一項中小企及初創可直接受惠的措施是「科技券」。過往一年,不少客人想使用某些產品時,都問我可否用「科技券」。通常須由客人自行申請,而非由技術提供者負責。今次預算案提到考慮放寬申請條件,我認為是好事,因不少公司都覺得申請程序太繁複。
袁:政府資助及撥款分為不同範疇,我們在創新資助基金方面較有經驗,曾成功申請「大學與產業合作計劃」基金。簡言之,只要企業研發科技時,人手不足或需要大學協助,與大學商討合作方案後,即可申請有關基金,最後應用及知識產權都歸我們擁有,而大學教授獲得研發成果可用來發表論文,相當不錯。
此外,我們曾兩次申請「企業支援計劃」,但須填寫複雜的計劃書,遞交後亦要等3至6個月,還要見Panel(評審),最後才獲批,就算得到500萬元資助,當局亦要分幾個階段撥出。該公司要先開銀行賬戶,自行把首期資金存入,完成第一階段後,才可向政府索回當中的50%。期間我們要籌款,這做法政府應可微調。
政策配合 增教育資源
尹:政府500億元創科撥款中,200億元用於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100億元撥予科技園公司、100億元注資創新及科技基金等,你們認為分配恰當嗎?
李:現時大部分撥款都放在基建,對建築界的好處比科技界多。河套、科技園創新斗室等起樓措施都是基建,屬長遠政策,作為科技公司,很難覺得此刻已受惠。
當然不能說今日投放500億元,明早便可幫到整個社會。除了基建,我認為可在教育及政策上增加資源。在金融科技以外,可建立其他沙盒(sandbox),如電動車、電動滑板車、共乘等,讓他們試用。教育方面,所謂「博士人才庫」,其實是最末端。前端部分如中小學,甚至學前教育的資源,該如何投放?例如提升STEM教育或在中學教編程,上述種種都是硬件以外值得增撥資源的地方。

李勁華(左)及袁耀輝(右)建議港府應投放更多資源培育人才。
袁:任何投資都有一定回報,以前有商人覺得香港的網速太慢,於是在全港鋪光纖;當時有人視他們是儍子,認為網速毋須太快,用不着光纖。不過,此舉其後幫到很多人,例如用於聲音串流、電子商務、網上理財和視像教學等。
有前瞻性的政府應考慮怎樣令市民盡展所長,我覺得未必跟金錢有關,而是政策。有人說,要多些電動車,但怎樣才算多?政府擁有大量數據,可將其分析後,再按照大趨勢制定政策。大家不應着眼於「錢放在哪」,而在於有否智慧,並非每件事都要用錢,香港沒錢嗎?為何美國史丹福大學不來港設分校?因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文化及人才。這要靠政府才能解決。
建立校園創業文化
尹:你們認為,除了預算案提及的措施,還有什麼可以做?
袁:香港有間大學擁有國家級天線實驗室,其科研做得很好,我認為有很大商機。若政府成功轉化,將有助更多學生選修工程系,甚或吸引外地學生及企業來港發展,否則教授只是發表論文,十分浪費。
不少外國大學聘請教授時,會直接給予科研基金,連申請都不必。香港有這麼多好教授,政府是否應放寬限制?
李:我曾在理工大學參與一個博士課程,專門與學生分享創業故事,惟不是每個教授或學者都有興趣或適合創業。這關乎兩方面,首先政府要在產業上幫忙,另外是在校園建立創業文化。我們大學的創業氛圍與美國的史丹福、UC Berkeley完全不同,他們在校內已有創業課程。矽谷的生態圈成形已久,大學作為開端,大家可把科研成果帶到附近融資,下一步到美國納斯特(Nasdaq)上市,可說是一條龍服務,但現時香港就沒這回事。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完整訪問視頻,請上http://startupbeat.hkej.com觀看。
[ English Version ]
How govt can boost startup ecosystem (other than by splurging)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趨勢|電台AI主持開咪半年無人識破
澳洲廣播網(ARN)位於悉尼的CADA電台,去年11月啟播節目Workdays with Thy,每逢周一至周五上午11點起,播放4個小時的嘻哈(Hip-hop)、節奏藍調(R&B)及流行音樂,打開應用程式iHeartRadio即可收聽。據報節目已有7萬多聽眾,但開咪6個月來一直沒人發現,這位Thy女主持其實不是真人。
- Posted May 2, 2025
- 0
-
NotebookLM|語音摘要支援普通話
谷歌(Google)旗下個人化人工智能(AI)研究助理NotebookLM,去年以「語音摘要」(Audio Overview)功能爆紅,讓用戶上傳原始筆記或資料來源,憑藉Gemini 2.5 Pro生成Podcast語音節目,有助快速總結、做筆記及理解複雜內容。
- Posted May 2, 2025
- 0
-
AI大戰|Meta推AI App硬撼ChatGPT
美國科技巨擘Meta日前在總部門洛帕克(Menlo Park),舉行首屆人工智能(AI)開發者大會LlamaCon,宣布推出首款專屬應用程式Meta AI App,整合Discover探索動態、Meta.ai網頁端與Ray-Ban智能眼鏡應用,為用戶提供個人化AI助理體驗。
- Posted May 2, 2025
- 0
-
語言學習平台AI化 五大方針融入流程
繼加拿大電商平台Shopify要求要盡用人工智能(AI)改善營運後,美國網上語言學習平台多鄰國(Duolingo)亦有類似安排,該企在職場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貼出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Luis von Ahn一張員工備忘錄,介紹他所提倡的「AI優先」(AI-first)計劃。
- Posted May 2, 2025
- 0
-
公平代碼拓新藍海(車品覺)
作為長期觀察科技趨勢的專家,我一直關注在德國柏林創業的n8n,近日由Highland Europe領投,他們完成一輪頗具象徵意義的融資──5500萬歐羅B輪資金。
- Posted April 30, 2025
- 0
-
無線仿生手臂|義肢仿生臂 分離後仍能操控
英國機械人初創公司Open Bionics推出全球首款無線仿生手臂Hero,所有義肢產品均以3D列印製成。
- Posted April 30, 2025
- 0
-
Qwen3|阿里Qwen3懂深思亦可速答
阿里巴巴(09988)開源新一代通義千問模型Qwen3,包括兩個混合專家(MoE)模型及6個密集模型,參數範圍由6億到2350億不等,現可於人工智能(AI)開發平台Hugging Face,以及代碼託管平台GitHub下載。
- Posted April 30,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