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x 大數據 (紅杉資本 車品覺)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特首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指港府未來將投資七億元發展智慧城市。(資料圖片)
港府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智慧城市」為其中一大重點,政府更計劃預留7億元撥款,從三方面加以發展。《信報》StartupBeat請來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夥人車品覺,一齊討論有關智慧城市的方案,以及其他城市活用大數據的案例。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車品覺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夥人
尹:不如你先定義一下何謂「智慧城市」?
車:拆字來看,「智」字可分為「知」及「日」,即每日都要知道自己做什麼。「慧」字上面是掃把, 下面一個心,即要掃淨心靈。兩字分別是加減法,「智」的本義就是,要明白當下發生何事,如量度每天的工作,與數字相關;「慧」則高於「智」,要去蕪存菁後,才讓人生更美滿。
英文通常會用「Smart」,如用這字形容他人, 多指對方聰明、敏捷,而這亦離不開計算。政府常言道,要發展智慧城市,但如果不智慧又如何?兩至三年後,又有何轉變?
對企業來說,可分為消費者及公司層面。以銀行為例,其角度是「今日好多人排隊」;但站在客戶立場,可能是「我今日在銀行30分鐘都無人理我」。我認為,「智慧城市」應該是普遍惠及所有人的計劃,並非只對某些人有利,而對其他人無利。
數據大屏幕一目了然
尹:《香港智慧城市藍圖顧問研究報告》中提到智慧出行、生活、環境及政府等多個範疇,其實「智慧香港」的願景是什麼?我們該如何量度?
車:報告中有些只是概念,有些可以落實。其中,智慧出行比較清晰,指市民如何更快、更方便地, 由A點到達B點;智慧環境、智慧政府服務等範疇都較易量度,但智慧生活及智慧市民比較抽象。
尹:交通問題是港人一大煩惱,香港經常塞車,鐵路又不時故障,這方面的問題又該如何處理?
車:首先須收集數據,就算未能掌握全部資訊,只要好好整理大部分數據,大概也可推測整個現象,而且不能長話短說,須有部門訂立任務,以及量度「智慧交通」的前後差別。我們行內有句說話,「We improve what we can measure」只要能量度,就必定有辦法改進。
阿里巴巴的「阿里大屏」面積大如戲院熒幕,上面顯示整間公司每一環節的數據,這做法對內地影響很深。以前我在阿里工作,每星期都有政府領導來視察,他們回去後首先就是訂購一個大屏幕。
其實,大部分管理層都是「缺氧」的,意思是「坐得太高」,不易知道其他位置的事情。採用大屏幕的另一好處是,讓整間公司的員工看法一致,較易改善。現時不少內地城市亦已採用, 一次過查看交通及其他問題。

車品覺(右)認為,若要推行智慧城市,治安及交通是必備一環;旁為尹思哲。
多倫多試點經驗可參考
尹:發展智慧城市離不開收集大量數據,如政府想收集,就可以即時做到嗎?還是要等一段漫長時間?
車:當公司要轉型數據化時,我們首先要豐富數據,並找出痛點來處理問題,而非企圖解決所有問題。最近加拿大多倫多選擇在一個河畔地區試行發展智慧城市,如現在一開始發展的智慧方案須適用全港的話,根本是錯誤的想法。政府應先收窄範圍,選一個地方嘗試收集數據,從一個小範圍着手,較容易開始。
香港方面,九龍東有不少新地方都是不起眼的「空白點」。若在該區放置IoT(物聯網)設備,或可掌握各種資料。例如把感應器放在水道,就可以量度細菌水平,一個城市的人經常生病,往往跟水道含菌量有關。我們不能只知結果,更要了解它的過程,再從中抽絲剝繭,拆解問題。
長遠規劃分配資源
尹:除了上述所說,你認為智慧香港之中還有什麼東西是很重要的?
車:我認為,智慧購物及智慧旅遊均對香港十分重要。旅遊業是本地經濟支柱,政府不妨開發應用程式,加入各種旅遊資訊,讓外國人下載使用,藉此分析他們的個人喜好。
另一個重要範疇就是智慧教育。現時中小學的數據已足以告訴我們如何培育學生,這是有時間序列的平台,可收集學生在小學、中學、大學,直到投身社會以後的數據,以便調整資源分配。
時至今日,社會經常以成績分數決定學生的一切,有些人表現欠佳,可能只是答卷技巧不足,並非該科能力不足。以發展足球為例,一個國家如要球隊出色,必須在青訓下工夫。一個地方要做得好,必須要有生力軍,因此智慧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完整訪問視頻,請上http://startupbeat.hkej.com觀看。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國泰創新轉型 風暴中起航(湛家揚博士)
2020年,國泰航空(00293)面臨創立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全球邊境封閉,航班停頓,乘客運載量驟降至不足一成,收入亦大幅下滑。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AI指令技巧|對LLM指令愈粗魯 回答更準確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SU)一項研究聲稱,大型語言模型(LLM)表現會受到指令措詞的態度影響,而且愈粗魯及不禮貌的指令,反而可能得到更準確的結果。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AI文章|網上生成文章 多過人類撰寫
美國搜尋引擎改良公司Graphite最近發表報告,評估人工智能(AI)生成文章在網上的普及程度,結果發現其數量已在去年11月超越人手撰寫的文章。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輟學創業|貝索斯:輟學後成功創業屬少數
現時愈來愈多「Z世代」選擇不讀大學而自行創業,甚至有人成為百萬富翁。財經雜誌《財富》報道,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提醒輟學成功的故事未必適合大部分人。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GPT將驗證年齡|12月全面實施 展示情色內容
美企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日前在社交平台X預告,旗下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ChatGPT將於12月全面實施年齡驗證,但同時會真正「把成年用戶當作成年人看待」,容許更多情色內容出現。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AI準備度指數|港企僅2%準備好用AI 低絕全球 思科調查30市場 13%公司已有藍圖
美國網絡設備生產商思科(Cisco)發表2025年度《思科人工智能準備度指數》,調查包括香港在內的全球30個市場、26個產業的8000多位企業領袖。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AI引領無工作烏托邦?(車品覺)
想像未來某一刻,清晨醒來的你毋須急步擠進地鐵,也不必擔心績效指標,而是在晨光中讀書、打太極或陪伴家人──因為你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由一筆自動到賬的「全民基本收入」(UBI)埋單,而背後支撐這一切的,是人工智能(AI)創造的財富所承擔。
- Posted October 15,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