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虛擬網紅首上港電視直播 採用動態捕捉 聲優幕後配音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紅點子創作李嘉俊指出,虛擬主播用途廣泛,包括登台演出、品牌宣傳等。(何澤攝)
網絡紅人熱潮方興未艾,近年更興起虛擬網紅。其中來自日本的絆愛(Kizuna AI),其YouTube頻道多達269萬個訂閱者。StartUpBeat前年也曾介紹過台灣的虛擬網紅虎妮,其實本港也有虛擬網紅,上周六(18日)在《影馳.博愛100周年香港電競盃呈獻:電競巨Sing Show》中與男團Mirror同場演出的i零正是香港代表,更成為第一個參與本港電視台直播節目的虛擬主播。於2017年面世的i零雖然尚在起步階段,頻道訂閱者不多,但正如「她」為「香港國際授權展2020」拍攝的廣告口號:「打造香港品牌,需要大家參與!」

上周六在ViuTV直播的《影馳.博愛100周年香港電競盃呈獻:電競巨Sing Show》中,i零成為本港第一個參與電視直播節目的虛擬主播。(ViuTV截圖)
勁歌熱舞與觀眾互動
i零是製作公司紅點子創作(Redspots Creative)的作品,公司創辦人暨行政總裁李嘉俊接受訪問時表示,紅點子創作本身承接各類影視製作項目,包括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
被問到為何要創作i零,他解釋:「技術日新月異,但不變的是,觀眾仍需要看到故事內容,因此發展自家角色很重要。你看看Marvel(漫威漫畫)是幾十年前的產物,到現在仍然流行,因為它有英雄角色、有內容,能吸引到一大班粉絲,品牌價值可不斷累積。」
i零採用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技術,由聲優穿上動態捕捉裝備做動作和講對白,實時輸出影像動畫,可與觀眾互動交談。李嘉俊透露,只要有一名聲優加一名系統控制員,基本上已足夠應付一場簡單直播,「不過較複雜的演出,例如動畫劇情片或者演唱會,就需要多些人手。」

虛擬主播的幕後聲優,須穿上動態捕捉裝備,配合對白及肢體動作,再將數據實時輸出動畫。(紅點子創作圖片)

實時動畫製作系統可隨意轉換背景,更可為角色加添不同配件。(紅點子創作圖片)
去年曾亮相台綜藝節目
i零可說是紅點子創作旗下藝人,跟真實藝人一樣,「她」既可亮相電視及網上節目,亦可出席品牌活動,甚至參與演唱會表演,在觀眾面前勁歌熱舞。去年「她」曾以藝名「小Q」亮相台灣直播綜藝節目《台視17Q》(類似《百萬富翁》的答題闖關節目),為參賽者提供答題貼士;又曾在「KFC x PUBG MOBILE全港食雞大作戰」電競比賽擔任直播評述員,獲7萬多人次觀眾收看。
觀眾眼前的i零能歌善舞,負責幕後操控的聲優豈非必須多才多藝方能勝任?若演出難度太高,聲優又如何駕馭?李嘉俊解釋,其實表演的複雜動作可以預先錄製,演出時由即時操控轉換成預設動作,「這時聲優可以趁機唞一唞」。他續說,隨着技術不斷進化,在同一場直播表演中,虛擬偶像的不同動作例如唱歌、跳舞,可由多位聲優分工合作。
同一套系統和技術,可以誕生不同角色。李嘉俊指出,公司可為品牌度身訂造虛擬角色,「技術跟創作i零相近,只是樣子和形象不同,甚至可按照真人的樣貌製作虛擬角色。」

i零曾以藝名「小Q」亮相台灣直播綜藝節目《台視17Q》。(紅點子創作圖片)
為品牌度身訂造角色
早前公司曾跟江門市政府合作,把當地官員的形象虛擬化,用於推廣當地的旅遊名勝;又曾經為前NBA球星馬布里(Stephon Marbury)製作虛擬角色。
李嘉俊補充,透過人工智能技術,可把聲音數據化,讓虛擬角色發出跟真人相似的聲音,「真人明星或者球星都是靠出席活動、品牌代言或拍攝節目賺錢,不過人的時間有限,就當你早午晚各接一項工作,埋單計數,一年接到的工作最多亦只有1000項。但當明星有了虛擬替身,就可以不斷搵真銀,接觸一些過去因時間有限而無法接觸的客戶和受眾。」李嘉俊續說,品牌要找馬布里拍廣告,成本可能是天價,但虛擬馬布里肯定便宜一大截。

紅點子曾為前NBA球星馬布里(Stephon Marbury)製作虛擬角色。(紅點子創作圖片)
採訪、撰文:陳子健
延伸閱讀: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科企合謀壟斷案|馬斯克控蘋果OpenAI合謀壟斷 批App Store厚此薄彼 要求賠償數百億
億萬富豪馬斯克旗下AI公司xAI,周一透過美國得州北區地方法院,控告蘋果公司及OpenAI兩間科企,共謀以壟斷、反競爭形式打壓其他AI對手。
- Posted August 27, 2025
- 0
-
AI半分鐘複製創業心血(黃岳永)
美國人工智能(AI)科企OpenAI最新的GPT-5模型,推出首日便遭遇多項技術問題,甚至連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也不得不出面解釋。
- Posted August 26, 2025
- 0
-
打擊金融詐騙|理大生研系統 辨月結單真偽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暑期實習計劃結束,香港理工大學數據科學及分析學系二年級學生張深晞,研發了一套字體識別模型,用於檢測虛假銀行月結單,打擊金融詐騙。
- Posted August 26, 2025
- 0
-
腦機介面突破|意念解碼 腦機介面迎大突破
美國史丹福大學、麻省總醫院及埃默里大學等機構,近日在學術期刊《細胞》(Cell)聯合發表論文,宣稱初步把人腦中的「內語言」(Inner Speech)解碼,有望為腦機介面(BCI)技術帶來新突破。
- Posted August 26, 2025
- 0
-
AI精英稀缺|亞馬遜料全球AI精英僅150人
亞馬遜通用人工智能(AGI)實驗室負責人盧安(David Luan)早前接受The Verge播客節目訪談,期間談及業界人才稀缺情況,以及分享員工如何在這領域脫穎而出。
- Posted August 26, 2025
- 0
-
Grok 2.5開源|半年內擴至Grok 3
美國科企xAI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宣布,旗下舊版人工智能(AI)模型Grok 2.5在AI開發者平台Hugging Face開源,並預告會在6個月內開源下一版Grok 3模型。
- Posted August 26, 2025
- 0
-
矽谷文化被批|克萊格抨美「科技兄弟」文化
今年初辭去Meta全球事務總裁的克萊格近日接受《衞報》訪問,描述美國矽谷的群體行為「循規蹈矩得令人作嘔」。
- Posted August 26,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