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便當販賣機20秒送熱食 每天5款菜式 密封高溫儲存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俗語有云:「辛苦搵來自在食。」偏偏大多數香港打工仔午飯時間只得一小時,扣除往返餐廳等位或排隊買外賣後,真正用餐時間所餘無幾。有本港初創從日本取得靈感,研發新一代的自動販賣機,用以售賣自家生產的日式便當,方便打工仔極速購買外賣午餐,把握時間享用。
和田弁當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陳隽接受訪問時表示,目前在數碼港、科學園、觀塘以及黃竹坑等商業區設置超過10部自動販賣機,每天銷售5款日式便當,客人可以直接透過機身的輕觸式屏幕選購,並以八達通付款,大約20秒後,熱騰騰的便當就送到手上。
和田弁當採蔗漿製包裝
這些自動販賣機均由和田弁當自家研發,最大賣點是採用熱鏈保鮮技術。所謂「熱鏈」,簡單而言就是在全密封的販賣機之內,透過發熱元件及熱循環設計,塑造一個溫度達攝氏64度的高溫儲存空間,讓便當溫度維持於攝氏60度以上。客人從販賣機購買便當後,即可打開食用,毋須另行加熱。陳隽指出,便當的包裝以甘蔗漿製成,在高溫下也不會釋出有毒物質。
透過熱鏈技術,讓自動販賣機內的便當保鮮殊不簡單,除要確保販賣機內溫度夠高,亦要考慮到便當由貨架運送到取餐窗口期間,其移動路線是否平穩,否則便當不慎打翻便很麻煩。
陳隽稱,目前的自動販賣機已發展至第二代,兩代自動販賣機的送餐路線有所不同。以第一代機為例,其便當需要先由貨架滑落至機械平台,再由機械平台滑落至取餐窗口,期間便當面對的撞擊相對較多,打翻食物風險自然高。
至於第二代販賣機,則藉由一個小型升降台,把便當由貨架直送至取餐窗口。升降台的移動路線平緩,便當毋須面對太多撞擊,只是背後的動力裝置相對複雜,涉及傳感器等不同電子元件,它們未必能承受高溫。此外,高溫產生的熱雜訊,亦有機會干擾傳感器接收訊號,令到升降台故障。因此,團隊需要物色能應付高溫的摩打和傳感器,同時要把系統設計、電氣布線等盡量簡化,減少電子元件數目,確保各種電子元件搭配後,可以發揮最佳效能。
陳隽本身也是一名電子工程專家,他曾在日本東京大學修讀電子工程,畢業後留日發展,曾於索尼(Sony)旗下半導體公司索尼LSI設計任職工程師。及後他回流香港,繼續從事晶片設計,「每天午膳時間只得一小時,但由排隊落單到取餐,再找位置坐下吃飯,已至少花上20分鐘。」
他回想昔日外流日本期間,曾遇過一位態度親切的便當店老闆,又想起當地有無數自動販賣機,就忽發奇想:「能否用自動販賣機,推出熱騰騰的便當?」
夥日籍總廚設計餐牌
陳隽起初跟拍檔只打算研發用來銷售便當的自動販賣機,至於便當本身,則從外間搜羅了事。後來他們發現,坊間食肆提供的食物,一般是依照「煮完即刻食」的原則烹調,若熱存於攝氏64度數小時,便很易失去鮮味,「例如天婦羅,放上兩三小時肯定會變腍。」
自行生產適合熱鏈保鮮的便當,是唯一可行出路,然而菜式設計、用料、烹調手法等通通是學問,「以肉醬意粉作例子,為要鎖住水份,一定要用很多橄欖油,但橄欖油用得太多,其實又不太健康。」機緣巧合下,陳隽認識了曾在city’super工作多年的日籍總廚及川學,後者眼見陳隽亦曾經在日本留學和工作多年,大家同聲同氣,最終願意出錢又出力,以共同創辦人身份加入和田弁當團隊,協助構思便當款式。
百款選擇 三文魚熱賣
陳隽說,目前提供約100款便當,西京燒三文魚便當是熱賣款式之一,「之前我們曾以三文魚扒測試,發現它不適合熱鏈保溫,最終改用了三文魚腩。」除了三文魚扒,炒豚肉及牛肉等情況亦相近,當它們熱存於高溫之下,肉質很易乾身和韌。相反,雞扒就沒這個問題。
除了菜式研發,物色地方開設中央廚房,以及申領相關牌照,通通也相當耗費時間,工作量比營運一間純粹研發硬件的科企多一大截,「不過,所謂FoodTech,你好難齋做Tech而不理Food。再者,自動販賣機只是一個工具,客人最終得到的始終是一盒便當。便當要夠好吃,客人才會繼續幫襯,否則你部自動販賣機,叻到曉飛都冇用。」
採訪、撰文:陳子健
延伸閱讀:
生意疫市增兩成 主打商業區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熊貓TV頻道AR免費睇(林國誠)
海洋公園目前擁有6隻大熊貓,包括「樂樂」、「盈盈」及牠們的龍鳳胎寶寶,以及中央政府送贈的「安安」和「可可」。
- Posted January 24, 2025
- 0
-
利用AI打破遺忘曲線(黃岳永)
雖然我們已經踏入人工智能(AI)時代,但筆者在大學上課時仍發現許多學生熱愛手抄筆記。有些同學甚至要求索取老師的PowerPoint教材。然而,這種多年來一直「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否能跟上當今世界的變化?
- Posted January 24, 2025
- 0
-
真菌電池|3D打印無毒兼生物降解
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Empa)透過3D列印,首次將兩種真菌結合起來,製造出功能齊全的燃料電池,讓微生物透過新陳代謝,將水份及營養物質(例如單醣)轉化為能量。
- Posted January 24, 2025
- 0
-
Canon新產品|新全片幅CMOS 逾4億像素破紀錄
Canon 發表全新35毫米全片幅CMOS感光元件,擁有業界最高的4.1億像素,其解像度高達24K(24592乘16704像素),相當於高清HD的198倍,或者超高清8K的12倍,預計將用於監控、醫學及工業層面。
- Posted January 24, 2025
- 0
-
AI洩密?|戶外照洩定位 憂成起底工具
美國波士頓初創Graylark Technologies開發一款人工智能(AI)平台GeoSpy,即使移除照片的EXIF中繼資料(例如GPS定位座標),亦能立刻分析上傳照片的地理標記,例如建築風格、土壤特徵及空間關係。
- Posted January 24, 2025
- 0
-
AI趨勢|生成廣告片 99%內容虛構
最近越南一位創作者László Gaál,就利用影像生成模型Veo 2,結合Google Deepmind人工智能技術,生成一條保時捷跑車廣告片。
- Posted January 24, 2025
- 0
-
智能手機大戰|加強人工智能 一鍵呼叫Gemini
三星(Samsung)全新Galaxy S25系列旗艦手機,搭載以Android 15為基礎的OneUI 7.0作業系統,提供長達7年安全性更新。
- Posted January 24,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