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混合實境眼鏡 (MAD Gaze鄭文輝)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台灣媒體近日報道,蘋果公司傳已叫停擴增實境(AR)眼鏡項目,並隨即解散硬件開發團隊。相反,本地初創MAD Gaze將於今年10月推出第四代混合實境(MR)智能眼鏡,宣稱全球最輕,只有73克,準備拓展市場。《信報》StartupBeat今次請來其創始人及董事長鄭文輝,分享如何藉技術優勢,成功單挑國際品牌。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鄭)鄭文輝 MAD Gaze創始人及董事長(MAD Gaze圖片)
朱:作為本地智能眼鏡初創,可否講解現時的業務發展?
鄭:公司於2013年創辦,專注以虛擬實境(VR)及MR技術研發智能眼鏡,為企業及消費者提供產品解決方案。現時MAD Gaze旗下企業客戶達2000家,銷售點覆蓋全球逾40個國家,為政府、銀行、醫療、物流及工業等不同行業服務。
客制化滿足個別需要
繼2016年開發首代產品後,團隊翌年打造第二代「單眼」智能眼鏡,通過建立生態系統(Ecosystem)及軟件開發工具包(SDK),讓開發商自行編程。企業客戶只須訂閱方案,即能以智能眼鏡輔助日常工作。我們亦提供客制化產品,如港鐵的人工智能(AI)分析系統等,滿足個別情況需要。
2018年,我們推出「雙眼」智能眼鏡Vader,用戶通過連接Android系統,即可透過其屏幕,觀看影片、玩AR遊戲等。公司計劃於今年10月推出最新第四代產品,該款智能眼鏡重量只有73克,有望成為全球最輕的MR智能眼鏡。
朱:面對國際競爭對手,你們有何應對策略?
鄭:早於公司創業初期,當時Google停產AR智能眼鏡,雖然其後捲土重來,但已給予MAD Gaze享有5至6年的領先優勢。
同為「單眼」AR智能眼鏡,MAD Gaze的顯示面板小如指甲,於室外投映畫面時,卻比Google Glass更光及清晰。事實上,研發期間若有差池或透鏡透光率不足,產品就會出現漏光,邊緣光線變得鬆散。團隊致力控制透光率,以確保光學質素。
至於「雙眼」智能眼鏡,第四代MR智能眼鏡的顯示角度較微軟HoloLens更廣闊。公司未來將致力拓展產品,例如聚焦用戶互動細節,以豐富用戶體驗,旨在把MAD Gaze打造為時尚及高科技兼備的品牌。
錄影指示燈保障私隱
朱:你們如何平衡客戶需求與私隱?
鄭:約在2013至2014年,公司剛研發智能眼鏡時,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已登門拜訪,查問產品鏡頭有否拍攝指示。我們早在鏡頭旁邊設置較光的指示燈,讓人知道是否在錄影中,該署人員得悉後就放心離開。
MAD Gaze是我創立的第三間公司,之前團隊從事軟件開發工作。我們曾構建不少大型軟件系統,助企業加密處理內部數據,旗下合作企業更包括海外及內地銀行。在私隱保障方面,團隊已有一定經驗,以防範黑客入侵。
朱:未來有否融資打算?對於初創進軍海外市場,你有何建議?
鄭:我相信大部分初創都需要融資。剛才提及公司競爭對手實力雄厚,若單靠資金營運3年,再跟對手比併,實在吃力。公司創辦至今5年,曾於2016年首次融資,之後籌集更多資金,為未來擴張業務作部署,有本錢跟國際品牌競爭。
對有意投身創科之人,我建議他們首先要明白初創壓力比打工大10倍,惟個人成長亦較打工大10倍。別以為有了創業構思,就自我感覺良好,要參加比賽不斷驗證,如透過評判經驗分析、投資者認可,才能降低失敗風險。
主動參賽爭曝光引投資
以MAD Gaze為例,團隊透過主動參加比賽,爭取中港市場曝光率;更於貿發局的「創業快綫」比賽獲得獎金,亦有幸被投資者發掘,在短短一個月內便決定投資MAD Gaze。海外推廣方面,利用Kickstarter等眾籌網站介紹產品,有助吸引海外媒體報道,達致更有效的宣傳。
此外,團隊執行力亦至關重要,以公司合作夥伴為例,若涵蓋銷售、管理、技術等專才,對日後業務發展有更大裨益。最後,初創每天均遇到不同問題,例如資金是否足夠、產品宣傳、員工流失等。創辦人須不斷跟團隊溝通,為公司訂立一至兩年目標,然後堅持到底,終有一天會被發掘及賞識。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風雲人物|AMD蘇姿丰膺《時代》雜誌年度CEO
美國《時代》(TIME)雜誌評選超微半導體(AMD)主席兼行政總裁(CEO)蘇姿丰Lisa Su)為年度行政總裁。
- Posted December 11, 2024
- 0
-
購物行為體現沉睡效應(車品覺)
美國心理學家霍夫蘭德(CarlIver Hovland),最早提出休眠效果或沉睡效應(Sleeper Effect)。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是,訊息來源在記憶的聯繫,隨時間而逐漸脫鈎,忘記訊息傳播的來源,只保留內容的模糊記憶。
- Posted December 11, 2024
- 0
-
新發明|鳥類雙腿無人機 短距離跳躍飛行
無人機通常採用4組螺旋槳設計,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受雀鳥啟發,設計一款鳥類飛行器RAVEN。
- Posted December 11, 2024
- 0
-
智慧出行|半數港人有意乘坐自駕汽車
香港近年推動智慧出行,元朗錦綉花園今年8月起,試行5G自駕穿梭小巴。百度蘿蔔快跑今年11月底,亦獲香港運輸署發牌,在北大嶼山測試自駕車。
- Posted December 11, 2024
- 0
-
AI趨勢|台灣AI手語主播報天氣
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及公共電視合作,推出「人工智能(AI)手語氣象主播」計劃,以便在颱風、地震等緊急狀況時,協助聾人即時掌握消息,料明年下半年上線。
- Posted December 11, 2024
- 0
-
AI趨勢|Sora文字變短片模型 供訂戶使用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OpenAI向全球大部分用戶,開放最新影片生成模型Sora Turbo,惟歐盟地區及英國例外。
- Posted December 11, 2024
- 0
-
醫療科技|足踝復康機械人 助中風患者訓練
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胡曉翎,她領導團隊所研發的「智雲行健步儀」,最近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2025獲頒「創新獎」殊榮。
- Posted December 11,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