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投資回報 主攻西雅圖 地產平台發掘海外筍盤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伍其昌去年創立TruDeed,主打美國物業投資資訊,平台詳列不同樓盤,透過大數據分析,估算各物業的投資回報。(黃勁璋攝)
港人投資海外房地產成風,然而買屋不是買菜。鍾情美國西雅圖的伍其昌深感資訊不足,「隔山買牛」困難重重,「我只知這間屋賣多少錢,但不知要花多少錢來裝修,也不知之後再轉手或放租時,這間屋可賣或租到多少錢,無從判斷是否筍盤。」他遂建立房地產投資資訊平台「TruDeed」,為港人等投資者提供指引。
用戶登入TruDeed系統後,即可瀏覽不同樓盤及其相關資訊(例如價錢、圖片、面積、房間數目、有否車庫等);同時透過大數據分析,估算各樓盤大約所需的復修費用(Rehab Cost)、復修後的價值(Estimated ARV)和租金收入等,從而計算投資回報。
大數據主要來自樓盤所在地區過往類似盤源的成交紀錄,至於評估復修費用,平台會先經由智能系統「Smart Rehab」分析樓盤狀況,初步評估物業是否要復修和所需費用。買家可經由平台尋找裝修師傅或自行安排,待親身視察環境後,再掌握確實金額。
搜羅物業利潤需逾兩成
伍其昌指出,平台用戶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短炒」投資者,買入房屋後再轉手;第二類是買樓收租;第三類是自住。揀到心水靚盤的用戶,可經由平台聯絡賣方及尋找銀行,憑藉在線下促成交易,平台會收取佣金作為收入。
目前,TruDeed主打西雅圖的樓盤,伍其昌透露盤源除了來自合作的地產公司,亦有不少來自被稱為「Wholesalers」的職業收樓人。由於美國的地產公司大多不願意代理太殘舊的屋,因為它們須經過一輪翻新後,方可推出市場,當中花費不少金錢和時間。職業收樓人專門以較低價錢購入狀況較差的房屋,再轉售予第三方賺取差價。
伍其昌介紹,平台日均蒐集百多個樓盤的數據,但只會篩選「有兩至三成水位」(即復修後價值比買入價、復修成本,以至其他各項費用加起來高兩三成)的樓盤。不少物業基於翻新費用太高等原因,投資回報不吸引而未獲接受。

平台詳列不同樓盤及其相關資訊,同時透過大數據分析,估算各樓盤的投資回報。(TruDeed網上圖片)
人屆中年的伍其昌直言,今回已不是首次創業,「『Startup創辦人』是天下間最難做的崗位,指的不是每天上班那種肉體上的辛苦,而是要克服產品無人買、籌錢又籌不到那種失敗感覺。」
早於1998年,他便創立科技公司ecVision,開發針對大型國際服裝品牌的供應鏈系統。直至2015年,公司獲紐交所上市公司Amber Road收購。他退場(Exit)後,一度打算再次創業,「想過開發集運平台,但思前想後發現,自己已不想再做類似的生意。」
結果,伍其昌變身天使投資者,專攻本地B2B軟件科創,投資過開發語音識別及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的人工智能(AI)初創有光科技(Fano Labs)。
跨國企業高層二度創業
他明言,初創創辦人一定要有很強的信念,「(搞初創)會遇到很多想放棄的時候,很多初創陣亡是因為創辦人也捱不下去。你問過10個天使投資者但仍籌不到錢,唯有結束一手建立的公司;有些創辦人被上百個投資者請吃檸檬,但仍繼續去馬。」假若錢已燒盡,資產亦賣光,任創辦人信念再強,又如何撐下去?他慨嘆:「現在香港似乎較少出身中產或草根的人做到初創創辦人,始終香港生活成本太高,既要交租又要養家,儲到錢都用來買樓,哪有錢創業?」
伍其昌不諱言,目前香港發展得比較成功的初創,甚至是獨角獸(即是估值超過10億美元但未上市的企業),創辦人大多出身不俗。就算是他自己雖非富二代,但在創立ecVision之前,亦是美國著名軟件公司CA Technologies的亞洲區高層,有一定經濟基礎,「否則我都沒可能創業」。
嘆辦初創須狠心裁員
在跨國大企當過高層,也不代表創業會順風順水,「公司(ecVision)前後3次瀕臨結業邊緣。」第一次是2000年科網股爆破,投資者閂水喉,傾好的新資金泡湯;勉強捱過這關,又輪到2003年沙士和2008年金融海嘯,生意受到打擊,「我在2003年裁了幾十名員工,相當於一半人手;2008年那次,也約莫裁員20%、30%。當你創業,為了公司生存,有時你要很果斷做狠心決定。」
大數據分析拓B2B
直至今次創辦TruDeed,伍稱這公司屬於B2C平台,跟過往的B2B公司難相提並論;加上現今已是社交媒體時代,他須努力學習數碼營銷,「想像你在一個很嘈吵的市集,要人聽到你的說話是多麼困難?」
他深明B2C初創須面對較激烈競爭,失敗風險也較高,若從投資人角度出發,他甚至不考慮在天使輪投資B2C初創。為加強TruDeed優勢,他計劃開拓B2B服務,把大數據分析技術開放予地產業界訂閱使用,讓後者的客戶提供更明確的房地產交易數據。

伍其昌直言,「Startup創辦人」是天下間最難做的崗位。(黃勁璋攝)
採訪、撰文:陳子健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圖像辨識革命(林國誠)
近年來,人工智能(AI)快速進步持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其中最新突破來自OpenAI的o3模型。這款全新模型引入圖像分析能力,尤其是「看圖辨位」功能的推出,瞬間成為科技界焦點。
- Posted May 2, 2025
- 0
-
新發明|世界幣在美國加快支付應用
由美企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共同創立的科技公司Tools for Humanity,周五於美國三藩市舉行At Last發布會,首次介紹流動掃描裝置Orb Mini,其外形恍如一部智能手機,正面有兩個大型傳感器,用於讀取用戶眼球數據,旨在區分人類及人工智能(AI)代理。
- Posted May 2, 2025
- 0
-
AI大戰|Perplexity登陸WhatsApp 香港可用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Perplexity宣布,旗下聊天機械人登陸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該公司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斯里尼瓦斯(Aravind Srinivas)在社交媒體X表示,「現在你可直接從WhatsApp使用Perplexity。答案、來源、影像生成。更多功能即將推出!」
- Posted May 2, 2025
- 0
-
打牌機械人|內地機械人懂思考識打麻將
內地靈初智能科技公司(PsiBot)展示一款機械人,利用自主研發的分層端對端VLA+強化學習演算法模型Psi-R1,結合類人推理方式與強化學習框架,實現超過30分鐘的CoAT(Chain of Action Thought)思維系統,驗證三重複合交互能力,即人機交互、機機交互、機環境交互,能夠即場自主思考,出牌、碰牌及自摸食糊。
- Posted May 2, 2025
- 0
-
o3及o4-mini現「幻覺」頻率飆
ChatGPT開發商OpenAI早前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AI)大型語言模型(LLM)o3及o4-mini,在編程、數學推理等任務表現卓越,被稱為該企至今最強模型。
- Posted May 2, 2025
- 0
-
朱克伯格料AGI願景 智能爆發將降臨
Meta行政總裁朱克伯格在一小時的訪問提到,所有在行業領先的人工智能(AI)實驗室,包括 Meta、Anthropic及OpenAI等,都在追求AGI或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從而讓每人都能擁有超人能力的工具,帶來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 Posted May 2, 2025
- 0
-
智能交通新紀元(湛家揚博士)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人工智能(AI)如何重塑產業與日常生活,並走訪騰訊(00700)、華為、百度(09888)等,見證這些科技巨頭在遊戲開發、智慧城市建設、AI技術及數據應用等創新突破。
- Posted May 2,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