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故事界Netflix (tbc… 林若寧及袁子才)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林若寧(圖中)及袁子才(右)希望藉好故事吸引廣告,出售版權﹔旁為尹思哲。(資料圖片)
最近一款港產娛樂App「tbc…」頗具創意,程式以手機聊天的互動方式說故事,創作陣容鼎盛,包括文化界名人林夕、卓韻芝、健吾及鄭梓靈等。《信報》StartupBeat請來tbc…創辦人林若寧及營運總裁袁子才,分享其營運方式,暢談科技與創作的關係。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林若寧 tbc…創辦人
袁子才 tbc…營運總裁
尹:tbc…的簡介將程式形容為「有文字但不是小說、有圖片但非漫畫、有影像又不是影片、有聲音卻不是廣播劇」,請談談你們的葫蘆賣什麼藥?
袁:軟件想將手機功能發揮到極致,讓讀者看故事時有聲、有片、有圖,甚至機身震動,如「攞你命三千」般結合所有元素。其實外國已十分流行Chat Story(聊天小說),但我們認為,「一問一答」形式較為單一。後來我們以這個框架為基礎,加插多媒體來創作故事,冀打造「故事界Netflix」。
無參考範模 摸石過河
尹:你們參考過什麼App嗎?為何對此有信心?
袁:市面上沒太多同類型App,根本無法參考,惟有與夥伴一起構思。當初我們接觸作者時,他們亦無法想像到底如何寫這種故事。
林:作者真的不太了解是什麼一回事。當時程式還未推出,只能拿着Demo(樣本)給他們看,的確很難想像。直至平台面世,作者明白到如何運作,自己可提出意見,甚或刪減內容。

程式創作陣容鼎盛,包括文化界名人林夕、卓韻芝、健吾及鄭梓靈等。(網上圖片)
尹:那整個故事的製作流程是怎樣的?
袁:作者把文案交來後,我們先考慮故事究竟需要什麼多媒體效果,哪裏需要音樂、聲效、圖像等後期製作,之後搜集相關資料,把所有東西放進CMS(內容管理系統)測試效果。由收到文案到故事推出,大約要一星期時間。
林:我們就像導演般,收到創作後要先消化,為它定立風格。就算A故事和B故事都講餐廳,但音樂、氣氛、畫面也不盡相同。我們經營的不是文字,而是故事。除了從文本開始着手,一張相片或一首歌,亦可以是創作的開端。舉例說,有歌手創作新曲,或有插畫家構思新角色,我們便可準備寫故事,把有關元素串連起來。不論以什麼方式說故事,我們也歡迎。
尹:多媒體故事上架之前,作者要先審閱嗎?
林:目前作者通常放手讓故事出街,但相信日後會有更多要求。譬如曾有作者要求故事開首由行政長官出來宣布,香港只能剩下最後24人。我們想過找人飾演,惟最終找不到人選,改用圖片表達。這代表作者考驗我們的能力,我認為是好事。

軟件想將手機功能發揮到極致,讓讀者看故事時有聲、有片、有圖,甚至機身震動。(網上圖片)
廣告版權成收入來源
尹:始終是一盤生意,在經營上你們有何期望或目標?現時聘用多少人?未來商業模式如何?
袁:未計技術人員,現時整個團隊規模約有7至8個人,全職員工只有4個。商業模式有兩種,一方面是廣告;另一方面與作者共同擁有故事的IP(知識產權),公司有專責同事,把故事推銷予電影公司、電視台及手機遊戲企業。
香港有不少寫故事的人,也有很多人渴求故事,惟雙方彷彿從未相遇。我們有能力透過數據分析,了解哪種故事受歡迎,然後告訴投資者,什麼故事值得投資。現階段想先做好香港市場,期望未來擴張至所有華文地區。
尹:大家每日慣用WhatsApp、fb、Instagram等程式,已佔了好幾個小時,有信心搶到用戶時間嗎?
林:我們每日推出兩集故事,正常10分鐘已看完,不會花太多時間。看了一集若真的覺得不好看,只需5分鐘。以Netflix最短的劇集為例,看一集也不過20分鐘。
我們想提供很多不同選擇,滿足小眾人士口味,做到「總有一款啱你」,不會追求大眾化。
作為故事經營者,我希望百花齊放,什麼故事都有。開始時先用人氣作者招徠更多人創作故事。從App的數據可見,有些用戶受林夕作品吸引,但過了一段時間,相信旁邊其他故事的瀏覽量也會慢慢增加起來。

tbc…用手機收看短篇故事,融合互動多媒體效果,為讀者帶來新體驗。(網上圖片)
科技與創作可共存
尹:今時今日,寫文章、創作音樂有不少輔助軟件,你們怎樣看科技和創作的關係?未來的創作可以靠AI(人工智能)自動完成嗎?
林:聽聞已有一隻唱片全部由AI作曲,我覺得頗有趣。科技不斷發展,人類總會找到方法共存。個人認為,我們的程式並非取代書本,所有的東西皆是平行發展。以本人為例,當我在Spotify串流平台聽到喜歡的新歌,就會購買實體唱片,沒淘汰舊媒體的意欲。如果有故事受歡迎,我們願意為它出版實體書。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完整訪問視頻,請上http://startupbeat.hkej.com觀看。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影片摘要功能輕鬆學習(黃岳永)
暑假外遊是不少港人的必然選擇,但筆者愈來愈覺得夏天並非旅行好時機。港人熱愛到訪的日本和歐洲,多處氣溫錄得攝氏36度至38度。
- Posted August 19, 2025
- 0
-
AI時間觀念差?|AI感知時間異於人類恐添亂
北歐丹麥奧爾堡大學電子系統教授波波夫斯基(Petar Popovski),在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的《綜覽》雜誌發表文章,指人工智能(AI)感知時間方式與人類不同。
- Posted August 19, 2025
- 0
-
Tensor|美企宣稱明年發售L4級自駕車
美國加州聖荷西初創Tensor近日宣布,明年推出全球首款量產、面向消費者的L4級自駕車robocar。
- Posted August 19, 2025
- 0
-
遭遇行星撞地球|易過被雷劈
美國歐林工程學院、馬利蘭大學,以及北歐丹麥奧爾堡大學聯合團隊新近發表論文,利用最新的近地天體族群模型NEOMOD2,模擬了500萬顆小行星的軌道,以計算它們在150年內跟地球相撞的機會。
- Posted August 19, 2025
- 0
-
可投身藍領?|高盛料AI搶飯碗屬暫時
高盛研究部最近發表報告估計,一旦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融入常規生產,將使美國及其他已開發市場的勞動生產力提高約15%。
- Posted August 19, 2025
- 0
-
保險業AI應用|張雲正:挑戰在資源及認知
保監局行政總監張雲正昨接受傳媒訪問稱,本港約有157間保險公司,涵蓋壽險、產險或兩者兼營,規模不一。
- Posted August 19, 2025
- 0
-
保監促進採用AI|7險企重點參與 將設立卓越中心 推動轉型培育人才
保險業監管局昨啟動「人工智能促進計劃」,加快保險業採用人工智能(AI)技術,以及發展香港成為AI區域樞紐。
- Posted August 19,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