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yen瞄準巨企贏支付大戰 單一平台一條龍做中介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Adyen亞太區總裁Warren Hayashi強調,中美「科技冷戰」的出現,對Ayden在區內的業務發展沒有影響。(Adyen網上圖片)
近年網上支付領域吸引環球科企及初創蜂擁而至,期望改變由傳統銀行、信用卡公司主導多年的環球支付系統。荷蘭支付技術公司Adyen正是掀起這場金融科技革命的中堅分子。Adyen亞太區總裁Warren Hayashi接受本報訪問時,剖析Adyen如何擔當商家與信用卡公司的中介人角色。
傳統支付架構由多個機構參與營運,包括支付閘道(Payment Gateway)、支付處理公司、銀行等。一宗支付訊息需要經過不同公司及不同平台,才能轉送到Visa等主要網絡及發卡銀行以完成交易。
Hayashi指出,「這個運作方式難免會出現訊息延誤傳送,甚至漏失等情況,導致交易未能完成。」據Adyen資料顯示,目前透過網上或流動設備支付,有多達六分之一交易因此失敗,對商戶造成損失。
簡化程序 增交易成功率
成立於2006年的Adyen,以商家與Visa等信用卡公司的中介人作定位,商戶只須接駁到Adyen的單一支付平台,就能接受來自本地與海外的款項,支援包括信用卡、Apple Pay、Android Pay等多種付款工具,並且可以讓客戶自行選擇不同的貨幣結賬。
Adyen平台一手包辦支付處理、風險評估和系統連結等功能,減省繁複的系統連接與程序。Hayashi表示,款項支付過程一條龍,可以令Adyen獲得更完整的付款資料。
此外,作為Visa和Mastercard的合作夥伴, Adyen擁有上述發卡網絡的資訊與連繫權限,助商戶減低支付交易被銀行拒絕的機會,意味可以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Adyen平台一手包辦支付處理、風險評估和系統連結等功能,減省繁複的系統連接與程序。(Adyen網上圖片)
挑戰龍頭 力抗初創競爭
「對每年收入以十億美元計的企業而言,假如Adyen能把交易成功率,提高1.5個百分點,即是為它額外增加1500萬美元的收入,對公司生意有很大作用。」Adyen支付平台目前已吸引包括Microsoft、Booking.com、Uber、LinkedIn、 Evernote、Spotify、Tiffany & Co.及Gap等,逾5000間行業巨擘與國際品牌採用。
要數令到Adyen成名的一役,便不得不提公司去年2月擊敗全球電子支付界巨擘PayPal,成為eBay的主要支付平台。
2018年財政年度,Adyen處理的全球交易總額達到1590億歐羅(約1.38萬億港元),收入錄3.48億歐羅(約30.3億港元);公司自2007年以來,平均每年收入都有雙位數增長。
支付技術近年成為科網公司、金融機構,以至電訊商逐鹿的戰場,Adyen一方面挑戰傳統支付技術商,包括Chase Paymentech、Vantiv、First Data的壟斷地位,另一邊廂亦面對Stripe等新興金融科技初創的競爭。與Stripe主攻初創公司及程式開發者社群相異,Hayashi指出,Adyen多年來專注大型、國際企業,了解它們的獨特需求。
「對於一間初創,可能未必最關心每筆款項何時收到,或財務報告是否正確。但隨着公司規模擴大,你就會想了解公司的收款成本、監察每筆交易的情況,以及讓財務團隊取得完整報告,這就是Adyen平台的關注重點。」
隨着消費者支付方式多元化,Hayashi認為Adyen的一大優勢在於其「一體化商業」(Unified Commerce)支付技術方案,商戶只要透過單一平台,即可綜合管理來自本地與海外,由網上、流動應用程式,以至實體店所接收的款項。
此舉方便商戶在網上及實體店銷售時,皆擁有暢通的購物支付過程,而且能適時為顧客提供折扣、儲積分等服務,藉此提高顧客的忠誠度。

商戶透過Adyen的單一平台,可管理來自本地與海外, 網上以至實體店接收的款項。(Adyen網上圖片)
把中國支付工具帶進歐美
中國消費力近年急速膨脹,成為環球零售市場的焦點;而內地消費者鍾情電商、海外購物的浪潮,更為跨境、網上支付服務帶來黃金機遇。Adyen於2017年已開通支付寶、微信支付及銀聯等中國三大支付方式。
Hayashi受訪時亦提到Adyen在中國支付市場的發展計劃,他說:「我們專注把這些中國主要支付工具,推廣至外國品牌與商家,讓內地消費者不論在網上購物,還是在歐洲、美國等地的商店消費,都可以使用中國支付工具,並透過Adyen付款。」
中美貿易摩擦自去年以來不斷升級,美國早前全面封殺內地電訊商設備商華為,更被視為「科技冷戰」的序幕。
作為歐洲金融科技的新貴,Hayashi表示:「Adyen主要協助想擴展業務、走向世界的中國品牌,公司目前沒有參與中國國內的支付市場。」他強調,中美「科技冷戰」的出現,對Ayden在區內的業務發展沒有影響。
採訪、撰文:吳志南
[ English Version ]
How Adyen quietly helps firms handle payments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城大啟動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 促進創新與國際化協同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於上月23日宣布啟動「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HK Tech 300國際大賽),進一步將HK Tech 300計劃的影響力擴展至世界各地。今次大賽將與來自九個國家及城市的11間大學、五間當地商會和初創培育機構合作,多國大學校長及代表當日應邀來港出席典禮,並希望可通過城大的科研及初創生態圈,協助當地初創落地香港,甚至拓展至內地及整個亞洲市場。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港全速邁向AI大時代(林國誠)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不再只是科技界的熱門話題,而是真正走進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巫筆|港AI批閱10萬篇作文
本地人工智能(AI)教育初創「巫筆」,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善假於物」教學研討會,探討生成式AI在中學中文寫作教育的應用。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噴射機械人|全球首款噴射機械人試飛
意大利技術研究院(IIT)經過兩年時間測試,周三(18日)試飛全球首款噴氣動力人形機械人iRonCub3,能夠在離地大約50厘米的高度起飛,並在飛行中保持平衡。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人類資訊保育|新網站收藏「前AI時代」資料
自從人工智能(AI)模型流行,由機器生成的內容在網上泛濫,包括文字、圖像及影片,甚至波及人類的原創作品。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Midjourney|推影片生成模型V1
迪士尼、環球影業等多間影視娛樂企業,上周聯手控告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Midjourney,指其以AI生成多個版權角色的圖像屬侵權行為。
- Posted June 20, 2025
- 0
-
AI漂洗|人扮智能猖獗 訴訟不絕 誇大技術欺瞞 礙行業發展須規管
現今業務若不加上AI元素,好像便趕不上潮流,不過須留意「假AI」帶來「真」風險。
- Posted June 20,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