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先驅鄧淑明推廣智慧城市 籲政府設定目標 由下而上攜手打造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鄧淑明坦言,創業之初除了信念,什麼都沒有,形容這輩子就是不斷驗證概念。
在科技人的圈子中,鄧淑明的創業故事已耳熟能詳:從小是超級地圖迷、中學時期熱愛電腦,試過「女仔人家」由元朗獨闖深水埗腦場砌機,大學時主修地理,接觸到地理資訊系統(GIS),剛好結合了她兩大興趣。從今以後,不論教書或創業,都一直跟GIS形影不離,致力推廣及提供相關解決方案。
近年除了「GIS」這三個英文字,鄧淑明多了一個關注議題──智慧城市(Smart City)。美國駐港澳總領事唐偉康(Kurt Tong)曾指出,智慧城市即具競爭力的城市,這番論述正中鄧淑明的心聲,難怪她推動智慧城市,跟昔日的GIS同樣着緊。
助各行業提升競爭力
談及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記者問鄧淑明覺得自己是否勝任,「我覺得自己都算『Smart』,廿多年前已覺得GIS技術可以在各行各業幫助香港提升競爭力,以及更好地規劃未來。」
「智慧城市與GIS息息相關,GIS就好像智慧城市的眼睛,準確知道哪裏有何事正在發生。例如無人駕駛汽車,其定位準確與否,關乎道路使用者生死,一定要有GIS這雙眼存在。」鄧淑明認為,在規劃智慧城市時,重點在於資訊收集、發放和運用,而地點和空間數據正是構成GIS的兩大元素。
本港空間數據共享步伐緩慢,鄧淑明提到新加坡等地區,均容許電訊商共享匿名的客戶資訊。由於電訊商掌握人群定位資訊,當有馬拉松或示威遊行時,就可分析數據以疏導人潮。惟目前香港的電訊條例,即使相關數據已經匿名處理,亦不容許電訊供應商把客戶資料開放作電訊以外的用途,她慨嘆法例「非常落後」。
鄧淑明續稱,「發展智慧城市,不是單單看香港,甚或內地做得如何,理應追求國際合作,例如丹麥目標是2025年建成全球首個零碳首都、瑞典目標是交通意外零死亡等。我們應參考別人怎樣達標,哪怕我們未必做到。」
在智慧城市發展方面,鄧淑明認為本港最缺乏的就是目標及方向。以杜拜的「智慧杜拜」(Smart Dubai)計劃為例,旨在讓公眾獲取城市實時動態,讓政府分析不同數據作決策依據,務求令當地成為世上最幸福城市;新加坡致力開放數據,實現E-Government(電子政務)典範。
「香港的目標是什麼呢?全世界發展得好的智慧城市總有主題或願景,哪怕是『(讓人民成為)智慧市民』。」政府針對「智慧市民」的發展策略和措施,包括加強STEM教育、讓更多學生懂得編程,然後鼓勵畢業生投身科研,於社會開發更多程式或網絡服務,運用知識釋放創造力,為創科發展做好準備。鄧淑明補充說,目前本港只有約0.73%的GDP(本地生產總值)來自科技研發,投放比例顯然不足。

鄧淑明一輩子跟GIS不能分割,近年致力推動香港智慧城市發展。
倡科研商品化挽人才
此外,她表示,「你要留住人才,便要把科研商品化,讓研發者可分享成果,否則他們只當打一份工。」讓付出者有回報,他們便有動力展望將來,用知識回饋社會。
去年鄧淑明再執教鞭,重返港大教授「智慧城市」碩士班,「這一代的學生覺得要發展智慧城市,政府理應扮演重要角色。可是從我的角度看,智慧城市發展應該由下而上,市民、業界、學術界一同建構。」故她於2016年創立了智慧城市聯盟(SCC),集合不同業界專業人士,作為「政府與市民」、「香港與國際」的協作橋樑,向市民及政府提供意見。
嘆數據共享步伐慢
港府去年底公布《香港智慧城巿藍圖》,當中400支可收集天氣、環境、交通、人流等實時城市數據的智能燈柱,要在數年後才真正推出。作為智慧城市關鍵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更要到2023年,即下屆政府才有望實現。當中最快落實的一項,已數到金管局9月推出的快速支付系統,以及制定一個共通二維碼(QR Code)標準。
「當然,即使有了智能路燈,市民亦未必立刻感受到好處,除非它安裝了WiFi無線熱點。」她指出,在路燈上加入定位感應裝置,可以跟路人、車輛連結,惟政府遲遲未有行動。鄧淑明慨嘆,這種定位數據其實只是基本技術,不明為何要數年時間才可推出,「新加坡擊敗杜拜和巴塞隆拿成為首屈一指的智慧城市,關鍵就是MaaS(Mobility-as-a-Service),將車輛跟路燈、道路等交通設施連結,從而改善交通水平。」
採訪、撰文:陳子健 攝影:黃勁璋
延伸閱讀:
棄教席瞓身創業 魚市場推銷軟件
[ English Version ]
HK needs goal and direction to rev up smart-city devt: expert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慎防網購門票詐騙(林國誠)
在剛過去的星期二,香港再次出現熱血的畫面,超過4.7萬人入場觀看一場全城矚目的足球比賽,筆者也是座上客之一。
- Posted November 21, 2025
- 0
-
星仿生機械人|粵語陪長者聊天
香港人口急劇老化,專業治療師人手短缺,已成為安老業界難題之一。第九屆「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GIES)昨灣仔會展揭幕,展區佔地9800方米,有來自全球超過270個參展單位,展出近千款創新產品及應用方案。
- Posted November 21, 2025
- 0
-
教師版ChatGPT|美15萬人免費用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OpenAI發布一份AI素養藍圖,並推出教師版ChatGPT(ChatGPT for Teachers),免費開放予美國K-12(相當於香港的幼稚園、小學、中學)教育工作者,直至2027年6月為止,料約有15萬名教育工作者受惠。
- Posted November 21, 2025
- 0
-
清華AI專利|超美4學府總和
彭博引述美國資訊供應商律商聯訊(LexisNexis)數據,清華大學引領中國的人工智能(AI)創新,在2005年至2024年底期間,累計獲得4986項AI及機器學習的專利,單是去年就獲得900多項。
- Posted November 21, 2025
- 0
-
AI泡沫|AI平台舵手預警 大模型明年爆泡
美國人工智能(AI)開發者平台Hugging Face,其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德朗格(Clem Delangue)近日在新聞網站Axios一場活動上表示,目前面臨的並非AI泡沫,而是大型語言模型(LLM)泡沫,而這泡沫或即將在明年爆破。
- Posted November 21, 2025
- 0
-
華為雲港版登場|助企業快速拓AI 成立本地人工智能生態聯盟 降應用門檻
華為雲人工智能(AI)峰會昨在數碼港召開,並舉行「華為香港AI生態聯盟」啟動儀式,該聯盟旨在協助企業降低AI應用門檻,加速數碼轉型。
- Posted November 21, 2025
- 0
-
年輕人規劃職涯四項關鍵(湛家揚博士)
我最近有幸主持由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協會(HKWPEA)與數據及人工智能素養協會(DALA)合辦的午餐論壇,主題為「AI驅動的商業策略實踐」。3位來自創科界的女性領袖,分享人工智能(AI)如何重塑法律、工程、金融等行業的實際案例。
- Posted November 20, 2025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