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a採協作模式贏初創金獎 (賢思創科楊卓裕博士 /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洪文正)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賢思創科研發的網上教學平台Una,上月贏得「資訊科技初創企業獎(社會貢獻)金獎」。(賢思創科圖片)
STEM教育為本地創科發展重要一環,港產STEM教育初創賢思創科,最近憑藉自家研發的教學平台Una,贏得HKICT Awards 2019「資訊科技初創企業獎(社會貢獻)金獎」。《信報》StartupBeat今次請來賢思創科行政總監及創辦人楊卓裕博士,以及評審之一的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會長洪文正,分享該公司的創業理念、營運模式及未來發展動向。
主持: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楊卓裕博士 賢思創科行政總監及創辦人
洪文正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會長
朱:當初為何有志創辦此平台?可否簡單講解一下你們的產品及服務?
楊:本人早年曾修讀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博士課程,期間曾從事研究及教育工作,當時已着手研究電子教學。有感本港教育資源所限,老師缺乏完善的教學工具輔助授課,惟近年港府積極推廣STEM教學,其概念較新,令不少老師難以適從。於是,我便創立賢思創科(MagiCube),憑自身教學及研究經驗,建構STEM協作式教學平台Una,冀望藉此支援本港教育界發展。
收年費 提供micro:bit等教具
Una主要用戶為中小學教師,現時學校只須繳付年費,即可享用整套STEM教材,當中包括micro:bit等教學工具。在早期階段,公司會先向學校提供到校課程,指導他們使用有關教具。其後,他們可自行使用Una一站式教學平台,輔助其STEM教學流程;另通過有關系統,直接以WiFi連接各種智能裝置,並驅動micro:bit等周邊配件。
學生方面,通過Una虛擬教室,同學可利用共享程式碼合作完成任務;平台上的雲端自動儲存系統,亦把其學習過程記錄在案。以Una迷宮為例,我們先在測試的小車上,裝嵌超聲波感測器及線路等配件,讓學生以編程設計迷宮路徑。學習過程中,他們須考慮車輛上下斜所需力度、輪胎構造等環境因素,以訓練其解難能力。至於老師方面,他們通過Una平台,可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以便分組、調節教學內容及管理課堂秩序。此外,各校教師亦可共享自家STEM教材,發揮學界協同效應。

楊卓裕(左)希望為本地培訓更多編程人才,讓他們投入創科產業。洪文正(右)明言,港府可透過撥款支持推動STEM教學及科普發展。(影片擷圖)
針對老師需求 具市場潛力
朱:接着,再問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會長洪文正。作為HKICT Awards 2019評審之一,對於賢思創科的商業方案有何看法?
洪:相對於軟件組別,本屆競逐「資訊科技初創企業獎(社會貢獻)」的參賽項目不多,惟不少初創以STEM教學項目參賽。作為評審,我們會從企業的營運模式、業務可持續性,以及社會責任等方面評分。
同為STEM教育初創,我們留意到落選的隊伍較着重產品化、場地化,變相令推廣至市場的難度較高。以本港小學老師為例,他們原本可能是常識或英文科老師,對編程一竅不通,加上缺乏培訓,學校推動STEM教育顯得艱難。
然而,賢思創科卻能針對學校、師生的需求,以協作式軟件為切入點,配合編程提供相應的商業方案及產品,我認為其業務具備一定發展潛力。
AiTLE助推廣 獲50校查詢
朱:據知,賢思創科現已跟本港不少學校合作,你們在業務推廣有何策略?
楊:這有賴「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ssociation of I.T. Leaders in Education;AiTLE)支持,通過合辦簡介會,邀請老師到場大規模培訓,藉此向他們介紹Una平台。此外,我們透過微軟(Microsoft)舉辦的教育論壇接觸到不少老師,冀藉他們的體驗及口碑,協助推廣至更多院校。截至目前為止,公司獲得逾50間學校的查詢,未來冀增設資源擴展業務。

現時學校只須繳付年費,即可享用整套STEM教材,當中包括micro:bit等教學工具。(賢思創科圖片)
朱:你們認為,本港STEM教育的發展有何趨勢?賢思創科又有何計劃?
楊:STEM教育精神在於發掘學生的解難及協作能力,讓中小學生掌握二十一世紀的重要技能。通過Una平台培訓,學生可從小學習編程,設計自家產品,為未來有志投身創科的人才做準備,有望為業界供應相關專員;公司期望把協作教學模式,擴展至不同學科的教學活動。
洪:以我所知,本港現時不少學生缺乏組裝零件的技能,簡單如換燈泡或未必掌握。此外,現時電子商務提供之便利,讓港人只須把設計圖上傳至淘寶等平台,就可快速獲取相關產品。學生通過STEM教育培訓,學習3D設計、鐳射(Laser)切割等技術,並應用於現實。
剛才提到的Una迷宮測試,學生須事先理解車輛的構造、馬力才得以編程,這概念跟自駕車很相似。我認為,港府除了在《施政報告》表明意向,亦須透過撥款持續推動STEM教學及科普發展。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50家聰明公司|DeepSeek宇樹上榜(凌通)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近日發布「50家聰明公司」最新評選結果,DeepSeek、宇樹科技等內地星級創企均榜上有名。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科技創新與版權秩序交鋒(方保僑)
美國人工智能(AI)初創Midjourney快速商業化,讓用戶僅需簡單指令,便可生成栩栩如生的超級英雄圖像,甚至動畫角色,過往被嚴密管理的知識產權瞬間化為雲煙。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本地創科合作|城大夥創新工場培育專才
香港城市大學近日與創新工場簽署合作備忘錄,旨在通過資源共享、雙方的專業知識及人脈網絡,促進創新創業方面的成功發展。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細菌電池|水泥混合細菌 變身充電池
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以擅長在表面轉移電子而聞名,無論環境有無氧氣都能生存繁殖。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阿爾特曼訪談|指AI無生命沒意識
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近日接受霍士新聞(Fox News)前主持人卡爾森(Tucker Carlson)訪問,他認為儘管AI看似有生命,但其行為模式依賴指令,缺乏自主權或自主意識。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棋王柯潔談AI|AI時代須及早思變
內地圍棋「八冠王」柯潔近日接受專訪,回憶當時不敵AI,現場灑下男兒淚,直言覺得人類棋手「在某些層面已無法跟AI競爭」。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
-
數字資產監管|港制定監管細節 領先全球
香港近年在數字資產領域的監管步伐顯著加快,今年6月財庫局新一份《政策宣言》更提出了「LEAP」框架,其中首項正是「優化法律與監管」。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