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共享經濟 你有份享受麼(智經研究中心)

By on May 19, 2017

本文由智經研究中心撰寫,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圖片來源:Vimeo

圖片來源:Vimeo

近年「共享經濟」大行其道,會計師事務所羅兵咸永道估計其收益在 2025年將達到3350億美元。現時最知名的Uber和Airbnb,已分別獲得625億和310億美元的估值。而為分食共享經濟的大餅,最近 GoBee.Bike亦在香港推出所謂「共享單車」平台,其A輪融資的目標是8000萬美元。

共享經濟炙手可熱,但把概念轉化為行動不一定順風順水,因可能牴觸既有秩序。早前香港就有5名Uber司機被裁定非法取酬罪成,GoBee.Bike推出初期被指佔用公眾泊位,其業務亦沒有讓大眾「共享」自己所擁有的單車,所以並不符合共享經濟的基本精神。

概念新鮮 老問題仍會出現

在創新旗幟下,共享經濟彷彿開啟了進入美麗新世界的門戶,但實際上世界改變了多少?原有陋習是隨之消失還是由新世界繼承?都是要弄清的問題。共享經 濟的好,對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如善用閒置資源、重新建立社區人際關係等。而在分享過程中,資源擁有者可以獲得報酬;管理共享平台的營運商,亦能分一杯 羹,成為一盤多方獲益的生意。亦有學者認為,一個能發揚「共享」理念的城市,可擴大每一個人的包容圈,使社會上的不同族群、階層乃至性別都能夠得到平等對 待。

促進眾生平等,令人神往,但以共享經濟之名被推上神壇的Uber,最近卻是醜聞纏身,成為「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案例。先有前員工離職後在博客撰 文,控訴Uber普遍存在的性別歧視文化;後有行政總裁Travis Kalanick在搭乘旗下共享汽車時怒罵司機;最近Uber更是面臨美國司法部調查,指其利用Greyball軟件幫助旗下司機迴避當局監管。

只見新人笑 不見舊人愁

把目光轉移到Airbnb,能更清楚看到共享經濟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Airbnb的共享理念,本是讓人把家中空置的房間出租,使旅客既能用相 宜價格解決住宿問題,又能順道結識當地人,體驗在地風情。但在香港,根據獨立平台Inside Airbnb的數據 ,現時供出租的Airbnb單位達到6474個,其中有3231個,即接近五成是整個單位出租,而非個別房間或共享房間。這令人不禁懷疑,共享經濟的理念 是否已經變質,或是被有心人「騎劫」,在其中摻雜了與共享經濟不太相關的經營模式。

根據端傳媒在2015年報道,當時有退休人士全家共同在Airbnb及線下實體地管理22個出租單位,這些單位都是透過「租上租」的方式來經營,從 中賺取差價。亦有一名房東乾脆與幾個友人合資經營地產代理公司,買入自置單位改裝成主題旅館,再利用Airbnb作為宣傳渠道及出租平台。

究竟Airbnb有冇「咁好搵」?根據Inside Airbnb最新數據顯示,以整個單位出租的Airbnb房型為例,其每晚平均價格為1070元,以每個月八成出租率即24日計算,每個單位收入為 25680元,假設月租及「燈油火蠟」等成本為18000元,則每個單位的每月淨收入將近8000元。就算不存在刻意「租上租」的投資者,但如果把單位租 予遊客可以賺取比長租予本地人更高的收入,本地人勢將更難覓得居所。在三藩市,便被指有房東踢走長期租戶後在Airbnb上放租,推高當地的租金和房價。

這些副作用,當然未必是Airbnb有意為之,但卻可以讓我們藉以反思,共享經濟是否確如一些人的想像般美好。《共享城市》作者、美國塔夫斯大學教授Julian Agyeman指出,當我們習慣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經濟形態的講法之後,反而忘記城市本身就是為了共享而存在,例如市場活動、信貸行為、眾籌和諸多康樂 設施等。換言之,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大型的共享生態體系。而新的共享經濟,其基本精神在於一般市民也能成為物品及服務的提供者,以填補城市生活中的各項「漏 洞」,互惠互利。

是補充需求還是製造短缺?

舉例來說,Uber在一些城市未必會與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產生嚴重衝突,在2015年國際大數據會議上,Uber透露上海65%行程是在地鐵站周圍開 始或結束。換言之,Uber在當地提供的服務可以是公共運輸的補充,是回家最後一里路上的選擇。然而,若其他城市本身的公共運輸已足夠綿密,新的共享經濟 自然難免與固有生態「爭飯食」。更何況,共享經濟在補充供應的同時,也有機會創造新的需求,令本來不算短缺的資源變得短缺,已經緊絀的則顯得更為緊絀,就 如上述的Airbnb案例。

再美好的概念,假如出現在錯誤的地方,未必會迎來「破壞性創造」,更可能招致始料不及的破壞。在盼望共享經濟打破常規、另闢蹊徑的同時,卻也不宜過分樂觀,認定實踐過程暢通無阻,以為美麗新世界會自然出現。

 

更多智經研究中心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