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C培訓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本文作者羅國明為TeamNote行政總裁,文章出自網誌http://roylaw.me/
成功入圍YC 2015年冬季訓練營後,我們除了得到YC 12萬美元的融資之外,還有團隊一行六人三個月在灣區受訓的機會,這也是大部分初創公司衝著YC去的理由。這三個月準確來說是YC孵化一間初創公司的全過程,雖然YC被稱為「孵化器/加速器」,但我覺得它更像是一所創業大學。
不提供辦公室的孵化器
與大部分孵化器不同,YC在其官網上明確指出:不會為初創公司提供辦公空間。這讓我們六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一時間轉變不過來—香港的地租是出了名的貴,這也是令不少年輕人在創業面前卻步的最主要原因。在香港數碼港的孵化計劃里,「免租辦公室」一直是最能吸引初創公司申請的福利。
在矽谷,情況完全不同,初創公司不需要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工作空間,他們並不太在意在哪裡寫代碼。不少成功的科技公司,例如微軟、谷歌和蘋果都是從車庫裡誕生的。來到硅谷之後,我發現不少創業者利用房車作為「移動辦公室」,更有甚者,三兩個創始人聚在咖啡館或餐館寫代碼、討論發展大計。入鄉隨俗,我們在Airbnb上租了一間在灣區外圍,價格比較合理的house作為生活和工作兩用扎據點。我們的鄰居都是當地的創業者和YC的同學們。
創業大學沒有孵化公式
在為時三個月的孵化過程中,YC會請其partner、校友和當地有經驗的企業家擔任新生的顧問和導師,這也是我說YC像是一所創業大學的理由。不過,別誤會,在office hours里,YC的partner和校友並不會像老大哥、老大姐似的把他們的成功經驗一條條羅列出來,讓我們跟着他們的老路子走,因為他們不相信會有初創公司通過照搬Dropbox和Airbnb的經驗而成功。YC的孵化,嚴格來說,應該是通過智慧共享、共用,讓新生從交流中得到啟發,少走冤枉路,找到適合的發展路徑。另外,每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導師不會幫我們做決定,而是只提供建議。他們認為沒有人比創始人更了解自己的產品,他們更希望學員從經驗分享中激發思考,形成自己的一套想法。
每周二的晚餐
這種矽谷特色的「智慧共享」重頭戲是在每周二的晚餐。「師娘」Jessica在她的博客里寫過:「從 2005 年的夏天 YC 的第一次晚餐開始,這樣的氛圍就已經形成了。」每周二的晚餐,YC都會請成功的校友和投資人等來做分享。這對創始人來講,還是一個絕佳的練習pitch的機會。我很珍惜每次和投資人交流,並不是因為這種交流能挖掘潛在的融資機會,而是我能從投資人身上了解到很多第一手行業數據。記得有一次在向投資人pitch我們的產品時,他們很直接地告訴我,我們的產品定價太低。他們舉了一些數據,跟我們分析在美國最成功的產品的售價是多少,然後提醒我們:「蘭博基尼的跑車是不會以思域的價格出售。在美國和團信(teamnote)規模差不多的產品,定價一定不會低。」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告訴我具體應該把價格調整為多少,但這番交流讓我對產品的定價有了新的看法。
當然,在三個月不斷和投資人的交流中,我也總結了一些他們經常問的問題:
- 你的產品與XYZ產品(相似產品)有什麼不同?
- 你和其他創始人認識多久了?
- 為什麼我要選擇你?
- 你的產品的發展戰略是什麼?
三個月後,除了每周二的晚餐,一切還在繼續……
YC在官網上寫道:「三個月的孵化期后,只要創始人有需要,我們隨時樂意提供諮詢。」此話不假,今年五月,YC的主席Sam Altman來到香港和YC的校友們聚會,繼續為我們的商業模式和發展策略提供建議。而我也一直和YC的其他partner、校友保持聯絡。這真的讓我有種回到大學校園的感覺,不同的是,YC這所創業大學給我們的不是單向式的填鴨教育,而是研討會式的頭腦風暴,學員必須學會主動。其實創業就是這樣,與其依賴別人來做指路明燈,倒不如自己在摸爬滾打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路。
原文發表於 36Kr:http://36kr.com/p/5035726.html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JUMPSTARTER 2025 創科盛典 聚焦人工智能與可持續發展
貴為亞洲初創界的年度盛事,踏入第七屆的JUMPSTARTER Grand Finale創科盛典,今年將於3月26至27日於亞洲國際博覽館隆重舉行,大會今年以人工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為兩大主題,探討初創趨勢如何引領相關主題發展,為經濟和社會各界創造更大效益。
- Posted March 14, 2025
- 0
-
Apple新品|據報AirPods加入即時翻譯功能
Apple 據報將於今年發布的iOS 19作業系統中,其中AirPods擬添加革命性功能,可即時翻譯對話。
- Posted March 14, 2025
- 0
-
MWC預示AI快速發展(林國誠)
今年世界流動通訊大會(MWC)再次證明,人工智能(AI)已成為全球科技界的核心焦點。各大科技企業紛紛展示最新的AI技術應用,從智能手機到永續發展解決方案,AI的多元化應用場景,預示着未來生活的無限可能。
- Posted March 14, 2025
- 0
-
本地創科動態|科大夥上實成立生物科技基金
香港科技大學與上海實業集團(00363)昨宣布攜手成立「香港生物科技基金」,致力促進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
- Posted March 14, 2025
- 0
-
搶人才|科企進軍印度搶AI精英
市場研究公司IDC一項研究表明,預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AI)對全球累計產生的經濟貢獻將高達19.9萬億美元(約155萬億港元)。然而,人才短缺有可能減緩AI落地。貝恩策略顧問最新報告指出,估計至2027年,美國有一半AI職位請不到人。印度同期亦出現人才荒,起碼缺少100萬名熟練的AI人才。
- Posted March 14, 2025
- 0
-
量子力學|D-Wave宣稱實現「量子霸權」
加拿大量子電腦開發商D-Wave Quantum宣稱,其Advantage2量子電腦原型擊敗傳統電腦,實現「量子霸權」;論文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受消息刺激,該股周三收市升8.2%,截至昨晚11時,該股報6.63美元,飆13.9%。
- Posted March 14, 2025
- 0
-
核災害?|亞馬遜谷歌Meta表態挺核能
亞馬遜(Amazon)、谷歌(Google)及Meta等美國巨頭,紛紛建造人工智能(AI)數據中心,對當地能源需求構成壓力。在年度能源業研討會CERAWeek期間,上述3間科企有份簽署一項承諾,支持2050年把全球核能容量增加至少3倍。
- Posted March 14,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