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車主群互助管理 共享單車新招營運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正在集資的Ketch’Up Bike,為本地三大共享單車品牌之一。 (Ketch’Up Bike 圖片)
最近共享單車成為受關注的話題,先有內地永安行上市集資近8億元,香港亦有共享單車公司融資逾7000萬元。《信報》StartupBeat請來香港智慧城市聯盟智能交通委員會主席蘇洪德(Charles),以及Ketch’Up Bike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鄒健宏(Kenneth),探討共享單車於智慧城市的角色及商機。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蘇洪德 香港智慧城市聯盟、智能交通委員會主席
鄒健宏 Ketch’Up Bike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尹:作為共享單車公司創辦人,Kenneth你認為其價值是什麼?
鄒:不少人從公共交通工具下車後,都需要經過一段路程,才可抵達住所或工作地點,但並非每個人都會搭的士,搭小巴通常要輪候一段時間。對市民來說,若改用單車代步,既環保又方便。現時全球有多家共享單車公司,在內地和海外均發展得不錯。我們認為有一定商機,因此想出一個新模式營運。
尹:現時不少資金趁機投資共享單車,Charles作為智慧城市聯盟智能交通委員會主席,你又認為有何商機呢?
蘇:近年大家都推動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交通工具,單車確是「最後一里路」的理想選擇。共享單車發展多年,早於六十年代的歐洲已出現,惟當時並非以商業模式運作,而是當地的社區系統。現時科技漸見成熟,營運方式可多元化。我認為,未來幾年這模式將繼續推行,作為智慧城市,這是重要的一環。
盼香港有序增長
尹:共享單車在港出現後不斷被網民批評,認為單車阻街,而且濫用「共享」名義,並非善用閒置資源,你們又有何看法?
蘇:運作上無疑有改善空間,即使內地地方夠大, 共享單車也產生很多問題。以上海為例子,便打算就單車鈴或駕駛者年齡等事項立法,相信他們會慢慢從錯誤中學習,逐步改善。香港受到地區因素掣肘,共享單車可能只適合某些地方,需要視乎該區發展。
鄒:我創辦共享單車的原因,正是看到該行業在世界各地均存在大大小小的問題。現時的共享單車方案,並非由社區人士共同管理,我們構想了一個全新的營運模式──每一架共享單車各自有車主,而車主每天都有一小時免費用車時間,以培養彼此的互助精神。當有車主見到單車泊在偏遠地區時,可以幫忙帶回流量高的地方。這種力量在共享經濟中是我們所樂見的。
尹:香港已開始有共享單車,但模式未必跟內地一樣,這是刻意嗎?
鄒:內地的共享單車是「野蠻式增長」,很多間公司同時湧出來競爭,每間的單車量都相當龐大。我們希望「有秩序地增長」,透過車主社群收集意見,若他們想用車時發現無單車,即可向我們報告,以便在相應位置加車,配合真正需要。公司期望以智慧城市數據,得悉需求後重新擺放單車,而非胡亂放置。
紓緩塞車減排放
尹:宏觀一點來說,共享單車的出現,對整個香港的智慧流動又有何好處?
蘇:跟其他地方不同,香港面積小,而且山路較多,鐵路網絡又完善,對單車的需求未必大。現時政府只把單車視作消閒活動,故馬路未有設立單車徑,缺乏完善的單車網絡。
不過,共享單車方便市民接駁「最後一里路」, 增加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意欲,有助解決路面擠塞問題。雖然實質的幫助未必很大,但整個理念可讓市民知道,無論雙腳或單車代步均可減少碳排放,對社會有貢獻,這是很重要的教育。
共享數據欠共識
尹:現時香港有一些交通規劃、泊車等手機應用程式,但他們都不是使用政府的數據庫,你認為科技對香港交通數據的開放和共享有何幫助呢?
蘇:政府當然有公共泊位的數據,但業界對共享數據概念未有共識,故政府仍未完全掌握私人泊位的資料。當局正準備推出手機應用程式,讓用戶檢查泊位空缺,並鼓勵業界參與。
鄒:我們相當重視數據,公司將與手機地圖程式合作,為市民提供更多共享單車的資訊。同時亦會夥拍各大商場,希望帶動人流購物。此外,又與一些村長商討,盼把旺區人流引導至偏遠地區,增加整體流動力。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完整訪問視頻,請上http://startupbeat.hkej.com/觀看。

尹思哲(左起)、蘇洪德及鄒健宏論盡共享單車在香港的發展前景。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輸入好數據 為AI把關(湛家揚博士)
最近我遇見了一位來自美國矽谷的數據管理專家,了解他們的高級數據管理技術,讓我想起自己第一堂關於計算機科學的課。
- Posted July 3, 2025
- 0
-
AI外賣車|武漢試運AI外賣車 送餐更快
中國首批配備「人工智能(AI)大腦」的外賣配送車「智音車」,周一(6月30日)在武漢市漢陽區試運。
- Posted July 3, 2025
- 0
-
電擊提升數學能力|微電刺激大腦 或增數學能力
對不少學生來說,學習數學是一大挑戰。來自英國、美國與加拿大5間大學的聯合團隊進行研究,發現對大腦神經作適當電流刺激,或有助表現較差的學生在數學科成績上取得進步。
- Posted July 3, 2025
- 0
-
AI釣魚網站|黑客半分鐘生成釣魚網站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開發工具,建立模仿登入頁面的網絡釣魚網站,到底需要多少時間完成?答案是最快30秒就搞定。
- Posted July 3, 2025
- 0
-
Meta挖角事件|阿爾特曼斥Meta挖角可惡
美國科技巨擘Meta為成立超級智能實驗室(Meta MSL),不惜以「銀彈攻勢」搶奪人工智能(AI)人才,近日至少從OpenAI挖走7位研究人員。
- Posted July 3, 2025
- 0
-
防AI盜內容|Cloudflare防AI爬蟲盜內容 助網站落閘報價 付款始可抓取資訊
美國網絡安全公司Cloudflare宣布把7月1日定為「內容獨立日」,並提出一系列措施協助網站阻止AI公司任意抓取資訊,讓網絡出版商或創作人能為自家內容爭取合理報酬。
- Posted July 3, 2025
- 0
-
科技重塑急診的未來(鄧淑明博士)
有研究指出,2024年全球急診科數據市場規模約為10.3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增至20.1億美元(約156.78億港元),反映急症服務的需求有明顯上升。為緩解急症室的負荷,科技成為關鍵突破口。
- Posted July 2,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