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力發展科研(廖美香)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剛公布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自2012年以來再度榮登世界最具競爭力經濟體。雖然消息令人振奮,但報告提到香港面臨多項挑戰,尤其如何培育創新,以及鼓勵企業利用技術提高生產力。筆者認為,IMD的憂慮非常恰當,值得我們深思如何應對。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全球過夜旅客每年約3000萬人次,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量今年繼續位列全球全二位(上月聯合國發表報告指出,2015年達1750億美元,比2014年上升53%),外國駐港公司創新高,約8000間,按年升4.2%。
香港基礎科研項目成績其實不錯,應很有條件提升香港生產力。2014年RAE(研究評審工作)12%獲國際專家評為達到「世界領先」水平;34%「國際卓越」水平,其餘絕大部分達到國際或區域水平。在全球大學專利排名之中,香港科技大學擁有許多美國專利,全球大學排61位,是香港之冠。香港科研成果多,但尚未很好的進行商品化。其實,只要香港好好利用院校科研成果,把它轉移,料可發揮巨大潛力,創新產業應有所為。
最近兩年,香港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裏,先後獲全場最高榮譽大獎。今年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謝國偉,以「鐵甲玻璃」奪取殊榮。2015年由香港初企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贏得。該公司利用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鄭淑嫺教授團隊所研發的專利技術,利用「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理測試,發展成檢測食物及化妝品安全的商業服務。可見,兩所大學的發明了得,獲得世界認可。
此外,科大DJI,理大光纖傳感系統,中大的產前檢測(唐氏綜合症),港大的戊型肝炎疫苗……在在顯示院校是先進科研的先鋒。「沒有優秀的基礎科研,也沒有出色的成果可作商品化。」鄭淑嫺教授說。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全球資訊科技報告2015》,在網絡準備指數方面,香港在亞洲排名第四。香港的國際互聯網頻寬排名全球第一。對於創意人士來說,寬頻速度快,數據傳輸有效,工作起來分外起勁。
儘管港人自身感到憂患重重,但香港仍是一個備受國際重視的大都市。常駐美國總部的通用電器全球科研中心超級電腦首席技術專員梁智健,以紐約人的眼光看香港說,香港是個了不起的城市,法治良好,簡單的低稅制,知識產權制度良好,金融流通,資訊自由。他說:「科研產品是高增值,講求速度、設計與品牌,產品要及時推出,而香港的國際物流水平世界領先,便利又有效率,素質有保證。」他指出,在香港營運的關鍵不是人才或金錢,而是在香港贏時間。
對國際初企來說,香港作為亞洲科研中心,對了解亞洲市場很有幫助。科學園不乏跨國企業,它們進駐科學園的一個重要因由是,香港作為全球部署的一部分,認識內地及亞洲需求,對拓展業務更有利。再說香港地點上鄰近中國市場,如產品經香港進入,要有合作夥伴,香港可成為發展協作的中介人。
至於內地人創業則視香港為橋頭堡,內地初企在港可於較符合國際規範的環境下成長,有利未來走向國際。一旦選擇回流內地市場,也可定位為香港公司,較易取得內地消費者信心。
香港的大學招收非本地學生有好處,能滙聚國際人才。美國矽谷全球招攬人才,在那裏能自由發展,充滿機會。香港也要如此發展,移民政策要配合,不可只依賴自身七百萬人口裏的人才。港府應明確政策,支持海外初企在香港創業,讓香港發展成為全球初企樞紐。正如團結香港基金指出,政府應探討放寬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引入更多具質素的專才來港。政府也須在房屋、教育、環境等多方面,增強香港對吸引外地專才的吸引力。
近年外界對香港評級下滑的消息連連,指香港貨櫃處理輸給青島;穆迪及標普調低香港信貸評級展望;高等教育又給新加坡趕上……面對科技是推動經濟的引擎,政府須推出新政策,市民應持創新思維,接受創業的新文化,香港應利用國際城市的優勢。可惜的是,港人心態排外,不但抗拒內地,港人擔心外來人搶走學生獎學金、宿位,乃至本地畢業生工作。美國自知如不能吸引人才,科研發展便糟糕;港人也應意識到,要發展經濟便要廣泛吸引多元人才,由此更能激發新思維,從科研產業帶動出更多新機會。
更多廖美香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