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挑戰谷歌搜尋地位?(方保僑)
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ChatGPT的崛起,已成為科技界熱話。在過去數月,OpenAI宣布ChatGPT的全球每日提問量已高達25億次,約等於Google每日搜尋量的五分之一。這個成績令人驚嘆,短短3年時間,ChatGPT的用量便接近Google逾20多年所累積的流量體量,為我們的數碼生活及資訊搜尋習慣,帶來了顯著的顛覆與重塑。
生成式AI普及前,Google幾乎成為「搜尋」的代名詞,每日約有14億至16億次的搜尋需求,不僅反映人們對世界的好奇心,也突顯資訊需求的龐大。然而,ChatGPT以自然對話的形式,讓用戶輕鬆獲得解答、創意靈感,甚至可協助處理各種實際問題。
不少學生、專業人士、企業和政府部門,亦已積極應用ChatGPT和其他生成式AI,以獲取更即時、更個人化的協助,這正是傳統關鍵字搜尋難以媲美的優勢。
不過,ChatGPT會否取代Google?答案並不明確。雖然ChatGPT的互動量驚人,但Google仍然擁有龐大且持續更新的資訊庫、完善的網頁索引,以及穩健的廣告生態圈。更關鍵的是,「信任」始終是搜尋引擎的核心,Google採用「E—E—A—T」(經驗、專業、權威、可信)機制,除了提供答案,還會標明資料來源,讓用戶自行判斷內容真偽。反觀ChatGPT等生成式AI雖然能即時回應,卻有「幻覺」的隱憂,即可能生成錯誤或虛構內容,影響其作為資訊入口的可靠性。尤其當查詢時事新聞或學術資料時,Google在即時性和權威性方面仍然具備明顯優勢。
面對AI挑戰,Google並未坐以待斃。事實上,Google早已將生成式AI納入核心策略,推出如Bard、Gemini這類自家大型語言模型,同時優化傳統搜尋,把AI摘要(AI Overviews)、重點整理及互動元素融入結果頁面。Google此舉不僅重塑了依賴「搜尋引擎最佳化」(SEO)的傳統行業,也推動媒體等從業者重新適應網絡新秩序。同時Google正進一步整合旗下產品生態系統,強化廣告、雲端、地圖、YouTube等業務的協同效應。回顧歷史,Google多次證明其能力,在每波新科技浪潮中自我革新、化危為機。
未來,OpenAI與Google或許會在用戶資訊獲取過程中,發展出分工合作的新秩序。AI對話將主導知識導向、靈感啟發、複雜任務自動化等領域;Google則繼續掌控即時、權威且多元來源的資料搜尋。ChatGPT與Google本質上並非零和競爭,而是在共同重塑資訊消費方式。AI驅動的人機互動和搜尋服務,則更趨個人化,使用語言更自然,亦更講求互補協作,這正是數碼時代資訊入口的新生態。
綜觀發展趨勢,ChatGPT短期內不太可能全面取代Google,亦不實際,但其增長速度令人讚嘆。Google雖仍居領導地位,但也正加速擁抱AI創新,迎接新一輪競爭。對用戶而言,獲取資訊的方式將不再僅限於過去的模式,而是進入更多元、智能的嶄新世界,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最值得期待的科技創新。
更多方保僑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