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初創北上三絕招 (車品覺)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GoGoVan與內地58速運合併, 晉身「獨角獸」級別;圖為其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林凱源(左二)和58速運行政總裁陳小華(右二)。(新華社資料圖片)
最近美國矽谷風險投資機構500 Startups發表一份中國互聯網報告,提到內地有不少創科行業處於領先地位, 例如手機支付、共享單車、電子競技和互聯網學習等。《信報》StartupBeat請來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夥人車品覺分享他進軍內地的心得與經驗,以及對香港創科圈的意見。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車品覺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夥人
尹:報告提到,中國有不少創科行業做得比較出色。 你經常中港兩地游走,認同這份報告的結果嗎?
車:認同,我認為手機支付部分相當有趣。在互聯網世界中,有些東西是慢慢增加;但有一些東西卻是突然出現,因為該領域本來就是空白, 不論放置任何東西,都可以發展得很快,沒有阻礙。
當你發現一個位置,覺得它有可為,就「炸一啲嘢落去」。事實上,今時今日某些項目很成功,但你看不到背後的血淚。支付寶當初推行時,亦面臨相當大壓力。即使是空白領域,也奪去他人一些利益。
內地手機支付推行多時,由最初被商家拒絕, 到今日連小商戶都採用,經歷的時間不短。有一點大家需要注意,不論支付寶或微信支付, 都有很大的後台支撐。必須有大平台給予發展空間,才有現在的成果。
敢於顛覆不怕輸
尹:你覺得內地的優勢是否因為掌握了數據,並懂得如何應用?企業是否強調「數據第一」,投入資源發展人工智能,以數據推動業務?
車:內地人很願意作出新嘗試,就算年紀較大的人都會積極接受新事物,這對新產品發展很有利。 初創反正沒什麼可以輸,他們可把數據及人工智能應用在具顛覆性的場景上。不過,傳統企業的發展仍然很慢,並非所有公司都肯創新。即使掌握大量數據,可是他們根本不知怎樣使用。
尹:我們接觸過不同的初創企業,不論大小都自稱應用大數據,或擁有人工智能技術。你看過這麼多公司,何以判斷真偽?
車:你可以問他們打算應用在什麼場景,或用作解決什麼問題;公司又用哪種演算法來處理大數據?若要用上人工智能及大數據解決問題,必定是其他方法不可行。最重要問:「若能解決問題,我會看到什麼現象?」

車品覺(圖左)與尹思哲認為北上創業,堅持及好奇心不可或缺。
適當時候要換捧
尹:報告又提到,現時中國有45間「獨角獸」(Unicorn,估值達10億美元而尚未上市的初創企業)。香港近日亦傳出好消息,客貨車召喚平台GoGoVan與內地58速運合併,達到「獨角獸」級別。你認為這宗新聞,能推進本港創科圈發展嗎?
車:我對此事感到很高興。初創是一場接力賽,很多人誤解,以為它要「由頭跑到尾」,但其實是錯的。一間公司應該要分段跑,有人擅長初部構思,喜歡幾個人在房間內度橋。不過,他未必有能力走到下一階段。創科更重要的是,當要走下一步時,是否有人接力幫忙行下去。
我認識的朋友中,技術型的不願當行政總裁;至於商業型的一類,可選擇當對外的行政總裁,或對內的財務總監,每人各有所長。無論人才、資金及退場(Exit,即被收購或上市),都應該要分段逐步來,選擇正確的時間,然後再找新目標。
尹:現時內地市場很蓬勃,好像每個領域都有商機。回想當年,你何以有信心北上內地發展?
車:我爸爸有一天突然跟我說:「你知唔知呀?你廿年前同我講,將來世界係互聯網嘅,我都唔知你噏乜,依家我明啦!」我認為要做好一件事, 必須對它有熱誠,真心相信該事,就會努力去做。你見到人家把事情做好,你再投入去做的話,得到的一定不及先行者。
可填補內地短處
尹:當然愈早入場愈多機會,內地創科現時發展急速,已無法回頭。若有年輕人找你,表示想嘗試進軍內地市場,你又有何建議?
車:首先,他必先認定自己的興趣。若他仍未找到, 建議趕緊去試,不要顧慮太多。若你對一件事有熱誠,就已經在浪尖上,不難發現新奇有趣的事物。有位前輩曾經對我說,成功有3個要點,包括熱情、堅持及好奇。但往往擁有首兩項特質的人,通常都沒有好奇心。若能有齊3項條件,能力就非常強。
任何一件事有做得好的地方,必定有另一方面做得不足。現時內地人的國際視野未夠廣闊, 因為當地市場發展太好,無人知道離開後該如何發展。
以微信為例,它在內地勢頭甚佳,在外地卻並不太強,港人可以填補其短處。我認為,港人善於發掘海外新事物,若能配合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未來不乏發展機會。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完整訪問視頻,請上http://startupbeat.hkej.com觀看。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國泰創新轉型 風暴中起航(湛家揚博士)
2020年,國泰航空(00293)面臨創立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全球邊境封閉,航班停頓,乘客運載量驟降至不足一成,收入亦大幅下滑。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AI指令技巧|對LLM指令愈粗魯 回答更準確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SU)一項研究聲稱,大型語言模型(LLM)表現會受到指令措詞的態度影響,而且愈粗魯及不禮貌的指令,反而可能得到更準確的結果。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AI文章|網上生成文章 多過人類撰寫
美國搜尋引擎改良公司Graphite最近發表報告,評估人工智能(AI)生成文章在網上的普及程度,結果發現其數量已在去年11月超越人手撰寫的文章。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輟學創業|貝索斯:輟學後成功創業屬少數
現時愈來愈多「Z世代」選擇不讀大學而自行創業,甚至有人成為百萬富翁。財經雜誌《財富》報道,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提醒輟學成功的故事未必適合大部分人。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GPT將驗證年齡|12月全面實施 展示情色內容
美企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日前在社交平台X預告,旗下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ChatGPT將於12月全面實施年齡驗證,但同時會真正「把成年用戶當作成年人看待」,容許更多情色內容出現。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AI準備度指數|港企僅2%準備好用AI 低絕全球 思科調查30市場 13%公司已有藍圖
美國網絡設備生產商思科(Cisco)發表2025年度《思科人工智能準備度指數》,調查包括香港在內的全球30個市場、26個產業的8000多位企業領袖。
- Posted October 16, 2025
- 0
-
AI引領無工作烏托邦?(車品覺)
想像未來某一刻,清晨醒來的你毋須急步擠進地鐵,也不必擔心績效指標,而是在晨光中讀書、打太極或陪伴家人──因為你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由一筆自動到賬的「全民基本收入」(UBI)埋單,而背後支撐這一切的,是人工智能(AI)創造的財富所承擔。
- Posted October 15,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