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中大首創糞便細菌基因測大腸癌 無入侵性 4小時知結果 靈敏度達94%

By on July 29, 2021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陳家亮(右二)透露,團隊正跟政府商討,把檢測技術納入大腸癌篩查計劃。 圖左二為黃秀娟。 (中大圖片

陳家亮(右二)透露,團隊正跟政府商討,把檢測技術納入大腸癌篩查計劃。圖左二為黃秀娟。(中大圖片)

大便隱血測試是常用的大腸癌篩查工具,惟偵測早期大腸癌的靈敏度僅五成,更無法偵測大腸瘜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經過10多年研究,全球首創透過檢測糞便的細菌基因,可偵測出大腸癌,稱

有關技術更擴展至偵測瘜肉復發,靈敏度亦超過90%,是首個可準確檢測瘜肉復發的非入侵性測試,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Gut。

中大醫學院團隊以宏基因大數據,識別出一組共4種特定細菌基因(名為M3)。其後,團隊分析逾1100名研究參加者的糞便樣本,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結果顯示,以M3識別大腸癌患者,其靈敏度高達94%。

市民在家中採集糞便樣本後交回實驗室,4小時內有結果。 (中大圖片)

市民在家中採集糞便樣本後交回實驗室,4小時內有結果。(中大圖片)

偵測小至5毫米瘜肉

中大引述數據指出,即使切除腺瘤性瘜肉,其復發風險仍達六成。團隊跟進200多名5年內切除大腸瘜肉人士,發現瘜肉復發患者糞便樣本的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為高。結果證實,利用M3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90%,解決大便隱血測試的局限,能更準確找出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高危患者。

實際操作上十分便利,市民只須利用M3技術檢測套裝,在家中採集小量糞便,然後把樣本交回醫院實驗室,4小時內可知結果。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提到,團隊曾偵測到的瘜肉,尺寸小至5毫米。肥胖、長期捱夜,曾患大腸癌或瘜肉等高危群組,建議每年接受檢查;若市民正服用抗生素,應在療程後數週才接受測試。

腸道微生態失衡,如壞菌多於好菌,腸道的腺瘤性瘜肉,將逐步演變成大腸癌。 (中大圖片)

腸道微生態失衡,如壞菌多於好菌,腸道的腺瘤性瘜肉,將逐步演變成大腸癌。(中大圖片)

研納政府篩查計劃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表示,全球約有28億人合資格接受大腸鏡檢查,細菌基因檢測可讓醫療資源更用得其所。團隊正跟政府相關部門商討,考慮把測試納入大腸癌篩查計劃,但目前未有公佈實際收費,有興趣的市民可聯絡家庭醫生。

腸道微生態失衡,如壞菌多於好菌,腸道的腺瘤性瘜肉,將逐步演變成大腸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指出,本港2010至2017年間的大腸癌患者中,第一期患者5年存活率達96%,相對第四期患者5年存活率不足10%,及早確診及治療有助大增存活率;若能及時切除瘜肉,可以防止演變成癌症。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