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推動社會轉型 直接交收簽約 消除中介人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區塊鏈(Blockchain)被喻為金融中介人的「終結者」。近年全球各行各業大力追捧這項嶄新技術,它不單能保存交易紀錄,還可讓買賣雙方直接點對點(Peer to Peer)交收,數據分散儲存不怕遺失,全球用戶皆可分享有關資料,這些強項都是傳統中介人的天敵。然而,區塊鏈革命卻又為某些職業,例如文藝創作者帶來翻身機會,可說顛覆不同行業命運。
港府銀行積極研究應用
談到區塊鏈起源,須由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說起。比特幣的交易原理是透過分散(Distributed)形式記賬,即時把交易紀錄儲存在網絡不同用戶,並以加密鏈互相連接,無法隨便竄改。若然配合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更可代替中間人或第三方代履行交易。區塊鏈可分為「公共」,即是公開網絡,所有人皆可參與交易;另一種是「私有」,只有獲邀人士才可參與其中及查閱相關資料。
區塊鏈目前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政府及商界均積極參與,以加快本港的應用步伐。於去年11月,金管局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聯合發布「分布式分類帳技術」(DLT)白皮書,表示未來會與本地數家銀行(如中國銀行),在按揭業務、貿易融資及電子身份管理三大範疇進行概念驗證。渣打銀行則於上周表示,計劃邀請客戶參加DLT及智能合約測試。
音樂平台物業代理受威脅
按現時的普及速度,未來10年內,區塊鏈將被廣泛採用,足以扭轉行業生死。以音樂人為例,他們需要經過不同關卡,例如唱片公司、代理發行、傳播平台等,被多層中間人攤分利潤,歌曲才能傳到樂迷耳中。不過,未來音樂人可以將音樂儲存在區塊鏈,讓用戶直接存取,去除中間人角色,直接收取報酬,為他們帶來生機。生存空間擴大後,作家或其他創作人亦因此「起死回生」。
區塊鏈雖是創作人的靈丹,卻並非中間平台的妙藥。透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創作人可登記版權、賦予授權及進行交易。至於現有音樂平台,如Spotify及Apple Music,本來向客戶抽佣賺錢,日後將被區塊鏈威脅,漸漸失去市場優勢。
地產買賣涉及龐大金額,常因交易後缺乏透明度、手續繁瑣,容易欺詐而被人詬病,而區塊鏈技術有助解決此問題。區塊鏈為每個物業定下電子記號(Digital Address),記錄交易、估值、查冊、留置權等等,每個用戶均有「密匙」以認證身份。若以智能合約進行買賣,就必須雙方交出「密匙」,方可開啟或修改合約。初創企業Spacious與地產代理合作,利用區塊鏈技術為客人網上找樓盤。對銀行及按揭公司來說,使用區塊鏈能繞過多個中間人,迅速查閱客戶的信貸紀錄,令按揭申請、業權轉讓在彈指間完成。換言之,區塊鏈減少了紙質工作,傳統的核實、簽約等工序消失,促使Spacious等新平台誕生。
技術未穩定 須小心風險
作為香港研究區塊鏈應用的專家,Smart Contracts Initiative創辦人黃平達認為區塊鏈大有可為,但現時仍具一定風險。「如果全部銀行都轉用區塊鏈及虛擬貨幣,資金非常龐大,風險極高。」他舉例,去年區塊鏈平台以太坊(Ethereum)被黑客盜取了5300萬美元(約4.12億港元)。雖然以太坊最後反攻黑客,取消有關紀錄並取回金錢,但顯示技術系統未夠穩定,而且有被入侵的風險。
加上區塊鏈的紀錄、交易都是即時進行,黃平達指出,若用戶不慎打錯編碼,區塊鏈亦會繼續運行,無法糾正錯誤。他補充,現時區塊鏈欠缺法律責任及解決糾紛的機制,「如果你唔記得個人密碼、密匙,或者俾人偷睇到,戶口被入侵交易,報警都冇用。」因此,需要有相關機制配合,才能在社會大眾推行,「現時社會未接受到風險,但相信區塊鏈於未來10年會穩定發展,逐漸改變多個行業的生態。」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認為,香港經濟體系一直被科技轉變、推進,就如早年發展網上銀行,區塊鏈也只是其中一項影響經濟的科技,將來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關焯照分析,區塊鏈會改變行業工序,雖然令某些職位被裁減,但同時令相關科技的職位激增,或令傳統職位轉型,經濟上達致「生死」平衡。「例如社會將來依賴數據、電腦計算,傳統的會計師、律師有望減少文書工作,轉型做電子商務(E- Commerce)。」當經濟體系重整結構時,裁員也要面對法律、工會的阻力,因此區塊鏈不會「一刀切」,只會令社會慢慢轉型。
撰文:袁樂雯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區塊鏈技術為數碼經濟奠基(林國誠)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數碼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應用已超越加密貨幣的範疇,廣泛滲透至供應鏈管理、電子病歷管理、跨境支付及版權保護等多個領域。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善用科技對抗網上假消息(黃岳永)
引發情緒反應的聳動標題,才能吸引讀者關注。因此,要避免受騙或成為散播假消息的幫兇,就需要具備辨別事實與虛構的能力。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AI醫學|化學諾獎團隊用AI 設計抑制蛇毒蛋白質
蛇毒含有複雜的毒素混合物,大部分成份是蛋白質。獲頒2024年化學諾貝爾獎的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貝克(David Baker),其團隊以一款人工智能(AI)軟件工具RFdiffusion,設計了全新的蛋白質,聲稱能夠抑制眼鏡蛇的三指毒素(3FTx)。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Microsoft Copilot|加推Copilot Chat 逐條訊息收費
微軟(Microsoft)為企業用戶推出新產品Microsoft 365 Copilot Chat,服務以OpenAI旗下GPT-4o的人工智能(AI)模型為基礎,讓用戶提出與業務相關的問題、建立工作流程自動化或產生圖像等。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OpenAI|美印測試 手機號碼開戶
聊天機械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正於美國及印度測試一項功能,容許新用戶毋須電子郵件,以手提電話號碼註冊新賬戶,惟未計劃推廣至其他地區。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中國發明|極速機械豹 每秒最快跑10米
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人形機器人創新研究院,聯合鏡識科技有限公司、凱爾達(688255.SH)焊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黑豹2.0」,號稱是全球跑得最快的「四足機械人」。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
-
去中心化社媒崛興 回歸原創內容
隨着短片分享平台TikTok在美國遭封殺在即,Meta放寬旗下應用程式的內容限制,以至社交平台X(前稱Twitter)持續改動演算法等,社交媒體世界掀起轉會潮。
- Posted January 17,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