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創科共渡時艱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莫乃光認為,培訓在職人士轉型,有助紓緩本地科技人才荒。(朱美俞攝)
香港創科界在疫情下融資困難,有民間智庫建議政府運用「未來基金」,集中領投本港科技初創及項目;業界亦期待創科局新任局長薛永恒,在政策上能帶來轉變。今次請來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分享如何針對人工智能(AI)、數據科學(Data Science)等,鼓勵人們進修轉型,迎合社會和經濟發展。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莫)莫乃光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
朱: 以你所知,業界一般對新任創科局局長有何期望?你又有何看法?
莫: 新任創科局局長薛永恒,出身自機電工程署,曾參與政府智慧城市項目,包括協助政府內部採用新科技。創科局及資科辦等,一般負責「軟科技」項目,而機電工程署則着手「硬科技」項目。因此,業界一般對薛永恒不太認識。
全數資助器材 現金流紓壓
我認為,業界首先需要認識新局長。薛永恒與前任局長楊偉雄,最大分別在於各自的長處不同。楊偉雄曾為數碼港(Cyberport)行政總裁,對初創及融資等較熟悉。至於薛永恒,在政府工作20至30年,了解政府內部運作,擅於推廣新科技,讓政府採納應用。業界目前對他最大期望,除了長線發展創科,最重要是在疫情下,如何協助他們渡過難關。

多個行業在疫情衝擊下,都面對現金流不足問題,甚至要裁員節流。(黃勁璋攝)
朱: 港府最近推出「遙距營商計劃」(D-Biz),業界反應如何?
莫: 「遙距營商計劃」為前任創科局局長楊偉雄的大計,政府將通過計劃撥款5億元,資助企業利用創新科技,開拓遙距業務。不論技術供應商(賣方)或企業(買方),對D-Biz期望很大。有企業甚至想藉計劃,一方面銷售產品予更多潛在客戶,同時申請10萬至30萬元資助,自行添置新科技產品,加快業務拓展。
無可否認,現時經濟不景,D-Biz對企業發展業務有一定幫助。有別於科技券計劃需要企業出資四分一,其餘才由政府補貼;今次D-Biz百分百補貼企業,因此不少企業均積極參與。另有業內人士關注,如何成功登上D-Biz的「參考公司列表」(Reference List),供買方參考,宣傳並推動其產品銷售。
個人期望,政府在有關方面既要處理得宜,亦要提高計劃的審批效率。以我所知,現時各行業面對最大問題是現金流(Cash Flow)不足。企業若為了購置新科技產品而要動用現有資金,再苦等政府發放資助,或會令到許多公司卻步。幸好政府採納業界意見,調整D-Biz審批機制,加快讓企業獲得資助,再添置科技產品,對現金流影響得以減低。

莫乃光認為,政府近日推出的「遙距營商計劃」(D-Biz)對企業發展業務有一定幫助。(中通社資料圖片)
本地人才短缺迫在眉睫
朱: 港府曾推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吸納科技人才,惟各地實行封城措施,令有關計劃暫緩。你認為新局長上任後,該如何拆解人才的問題?
莫: 以我所知,疫情在港爆發之前,「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成效一直未達標。
現時不論吸納海外或輸出本地人才,皆有一定困難。本港人才短缺問題迫在眉睫,當局卻把重點聚焦於中小學的STEM教學,待他們長大成材需時甚長。
事實上,不論從事任何行業,市民只要對開發應用程式(App)、電子、電腦保安等技術感興趣,他們大可學習新技能,再轉型成為科技人才。不過,政府往往忽略社會上最大的一群──在職人士。
鄰近地區如台灣、新加坡政府,已投放不少資源培訓在職人士。以新加坡為例,當局特設新部門,專責資助AI、數據科學等針對性課程,配合整個經濟發展方向。即使是在囚人士,美國政府亦為他們提供編程、遊戲開發教學,協助其更生後找工作。

莫乃光指出,初創應把握時機,轉型或調整業務策略。(中新社資料圖片)
朱: 疫情導致不少初創業務停滯,即使獲得融資, 亦未必能順利渡過難關。你對初創未來發展有何建議?
莫: 據知,現有不少初創面對現金流或融資壓力,例如融資進度緩慢、金額較以往少。但我認為,初創現時最需要坐下來,反思原定的商業模式,是否適用於疫情期間,或應對未來新趨勢。
待疫情過後,我們不排除市場有另一番新景象。以往可行的商業模式,未必長久通用。初創應把握時機,轉型或調整業務策略。否則疫情過後,市場需求甚至營商方法不同,那時才轉變,就為時已晚。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R Lens助購物節派優惠(林國誠)
今年踏入第三屆的「香港開心購物節」已於7月1日正式展開,活動由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辦,聯合超過180個品牌,涵蓋零售、餐飲、旅遊、酒店、會展、商場、銀行、航空及跨境交通等10個界別,合共推出超過300項優惠,總值超過19億元。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AI私隱|憂AI損私隱 港府:適時發指引
人工智能(AI)近年發展迅速,為本港帶來私隱風險。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昨天在立法會會議上,回應江玉歡議員動議的「制定個人資料保障制度框架,應對人工智能時代挑戰」議案。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論文亂象|檢測論文AI內容準確度成疑
就學生在課業使用人工智能(AI)工具的情況,去年多間中國高校陸續發表相關規定,其中北京師範大學、成都四川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校,更加硬性要求作業包含AI內容不得超過一定比率。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Perplexity Max|Perplexity頂級套餐出爐 月費1560
現時主要的人工智能(AI)科企,例如OpenAI、Anthropic及Google,推出每月200美元(約1560港元)起的頂級訂閱計劃,讓訂戶任用其最先進產品及工具。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AI扼殺流量|「零點擊」搜尋重創新聞網流量
數碼市場情報公司Similarweb發表報告,自從搜尋引擎巨頭谷歌(Google)於2024年5月推出AI Overviews以來,零點擊(Zero Clicks)新聞搜尋的佔比穩步上升,由一年前的56%上升至今年5月的69%。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高層靠AI決策|美企高層多靠AI決策升遷裁員 七成相信下判斷公正 首選ChatGPT
2025年全球科技業爆發裁員潮,企業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把重複性任務自動化,例如編程、客服、物流和內容審核等,以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輸入好數據 為AI把關(湛家揚博士)
最近我遇見了一位來自美國矽谷的數據管理專家,了解他們的高級數據管理技術,讓我想起自己第一堂關於計算機科學的課。
- Posted July 3,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