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創科共渡時艱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莫乃光認為,培訓在職人士轉型,有助紓緩本地科技人才荒。(朱美俞攝)
香港創科界在疫情下融資困難,有民間智庫建議政府運用「未來基金」,集中領投本港科技初創及項目;業界亦期待創科局新任局長薛永恒,在政策上能帶來轉變。今次請來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分享如何針對人工智能(AI)、數據科學(Data Science)等,鼓勵人們進修轉型,迎合社會和經濟發展。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莫)莫乃光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
朱: 以你所知,業界一般對新任創科局局長有何期望?你又有何看法?
莫: 新任創科局局長薛永恒,出身自機電工程署,曾參與政府智慧城市項目,包括協助政府內部採用新科技。創科局及資科辦等,一般負責「軟科技」項目,而機電工程署則着手「硬科技」項目。因此,業界一般對薛永恒不太認識。
全數資助器材 現金流紓壓
我認為,業界首先需要認識新局長。薛永恒與前任局長楊偉雄,最大分別在於各自的長處不同。楊偉雄曾為數碼港(Cyberport)行政總裁,對初創及融資等較熟悉。至於薛永恒,在政府工作20至30年,了解政府內部運作,擅於推廣新科技,讓政府採納應用。業界目前對他最大期望,除了長線發展創科,最重要是在疫情下,如何協助他們渡過難關。

多個行業在疫情衝擊下,都面對現金流不足問題,甚至要裁員節流。(黃勁璋攝)
朱: 港府最近推出「遙距營商計劃」(D-Biz),業界反應如何?
莫: 「遙距營商計劃」為前任創科局局長楊偉雄的大計,政府將通過計劃撥款5億元,資助企業利用創新科技,開拓遙距業務。不論技術供應商(賣方)或企業(買方),對D-Biz期望很大。有企業甚至想藉計劃,一方面銷售產品予更多潛在客戶,同時申請10萬至30萬元資助,自行添置新科技產品,加快業務拓展。
無可否認,現時經濟不景,D-Biz對企業發展業務有一定幫助。有別於科技券計劃需要企業出資四分一,其餘才由政府補貼;今次D-Biz百分百補貼企業,因此不少企業均積極參與。另有業內人士關注,如何成功登上D-Biz的「參考公司列表」(Reference List),供買方參考,宣傳並推動其產品銷售。
個人期望,政府在有關方面既要處理得宜,亦要提高計劃的審批效率。以我所知,現時各行業面對最大問題是現金流(Cash Flow)不足。企業若為了購置新科技產品而要動用現有資金,再苦等政府發放資助,或會令到許多公司卻步。幸好政府採納業界意見,調整D-Biz審批機制,加快讓企業獲得資助,再添置科技產品,對現金流影響得以減低。

莫乃光認為,政府近日推出的「遙距營商計劃」(D-Biz)對企業發展業務有一定幫助。(中通社資料圖片)
本地人才短缺迫在眉睫
朱: 港府曾推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吸納科技人才,惟各地實行封城措施,令有關計劃暫緩。你認為新局長上任後,該如何拆解人才的問題?
莫: 以我所知,疫情在港爆發之前,「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成效一直未達標。
現時不論吸納海外或輸出本地人才,皆有一定困難。本港人才短缺問題迫在眉睫,當局卻把重點聚焦於中小學的STEM教學,待他們長大成材需時甚長。
事實上,不論從事任何行業,市民只要對開發應用程式(App)、電子、電腦保安等技術感興趣,他們大可學習新技能,再轉型成為科技人才。不過,政府往往忽略社會上最大的一群──在職人士。
鄰近地區如台灣、新加坡政府,已投放不少資源培訓在職人士。以新加坡為例,當局特設新部門,專責資助AI、數據科學等針對性課程,配合整個經濟發展方向。即使是在囚人士,美國政府亦為他們提供編程、遊戲開發教學,協助其更生後找工作。

莫乃光指出,初創應把握時機,轉型或調整業務策略。(中新社資料圖片)
朱: 疫情導致不少初創業務停滯,即使獲得融資, 亦未必能順利渡過難關。你對初創未來發展有何建議?
莫: 據知,現有不少初創面對現金流或融資壓力,例如融資進度緩慢、金額較以往少。但我認為,初創現時最需要坐下來,反思原定的商業模式,是否適用於疫情期間,或應對未來新趨勢。
待疫情過後,我們不排除市場有另一番新景象。以往可行的商業模式,未必長久通用。初創應把握時機,轉型或調整業務策略。否則疫情過後,市場需求甚至營商方法不同,那時才轉變,就為時已晚。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國產機械狗|每秒跑10.3米破紀錄
中國四足機械狗「新一代黑豹2.0」,憑藉卓越性能與前沿技術,以每秒10.3米的速度,打破由波士頓動力WildCat創造的每秒8.89米機械狗紀錄。
- Posted July 7, 2025
- 0
-
亞馬遜百萬部機械人重塑物流業(方保僑)
美國科企巨頭亞馬遜(Amazon)日前正式宣布,其全球倉庫及物流網絡內已部署逾100萬部機械人。這數字不僅是科技里程碑,更標誌着全球物流自動化進入全新階段。
- Posted July 7, 2025
- 0
-
百望專訪|藉港作支點走向全球
內地「電子發票第一股」百望股份(06657)近期致力向數據智能(Data Intelligence, DI)方向實現人工智能(AI)轉型。
- Posted July 7, 2025
- 0
-
Sumsub專訪|科技助偵測洗錢 省時提效
近來不同領域的企業或機構引進人工智能(AI)系統時,往往關注能否或多久以後才能獲得經濟回報,而反洗錢(Anti-Money Laundering, AML)監控與合規,正好是已出現成功案例的領域之一。
- Posted July 7, 2025
- 0
-
Sumsub專訪|AI辨深偽欺詐 堵KYC驗證漏洞 Sumsub自研技術 識破假冒生成影片
全球一體化驗證平台Sumsub亞太區副總裁Penny Chai接受本報專訪,剖析當前身份驗證產業變局,以及如何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對抗「深偽」(Deepfake)與詐騙,協助企業有效管控風險。
- Posted July 7, 2025
- 0
-
AR Lens助購物節派優惠(林國誠)
今年踏入第三屆的「香港開心購物節」已於7月1日正式展開,活動由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辦,聯合超過180個品牌,涵蓋零售、餐飲、旅遊、酒店、會展、商場、銀行、航空及跨境交通等10個界別,合共推出超過300項優惠,總值超過19億元。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AI私隱|憂AI損私隱 港府:適時發指引
人工智能(AI)近年發展迅速,為本港帶來私隱風險。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昨天在立法會會議上,回應江玉歡議員動議的「制定個人資料保障制度框架,應對人工智能時代挑戰」議案。
- Posted July 4,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