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生直播平台 (KOL直播買馬智洪)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馬智洪認為香港永遠都存在機會,但初創一定要求變開拓新業務,否則很易被淘汰。(朱美俞攝)
縱橫廣告界十多年的馬智洪,原本經營WiFi初創業務,惟疫情下生意急挫,輾轉跟拍檔合辦「KOL直播買」平台,透過直播銷售,專攻潮流、美妝、母嬰產品及生活百貨。今次請他分享疫市轉型心得,如何憑網紅(KOL)直播銷售模式與商戶創造雙贏。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馬)馬智洪 KOL直播買聯合創辦人
朱: 你本身經營WiFi初創,為何轉攻直播銷售平台,還要親身上陣做主播?
馬: 以往經營WiFi業務,一直倚靠插播廣告盈利,因市場有一定需求,公司早期業務每月均錄得持續增長。不過,至去年中,受本港政治不穩及市況影響,生意急轉直下。其後疫情爆發,對公司更是雙重打擊。早已洽商的廣告、政府項目等,包括已簽署的訂單,不是延期,就是終止服務。期間公司生意額暴跌九成,有數個月更是零收入。
然而,我留意到疫情期間,市民較少外出消費,坊間有不少直播銷售節目做得不錯。考慮到我本來是廣告銷售員,善於跟客戶溝通,於是聯同合作夥伴在一個多月前創立「KOL直播買」平台。憑藉多年來廣告業經驗,例如熟悉社交媒體玩法、品牌建立策略等,團隊很快就獲得觀眾認同,平台在短短一個多月內,就已累積過萬名追隨者(Followers)。

為增新鮮感,「KOL直播買」會邀請知名網紅、藝人或歌手介紹商品。(KOL直播買圖片)
夥藝人臨場帶動氣氛
朱: 相比傳統實體店的銷售模式,在吸引顧客消費方面,平台有何策略?
馬: 團隊本身認識不少廣告客戶、廠商及商家。在疫情期間,我們曾向對方了解取消廣告訂單的原因,明白主要是願意堅守業務,卻不想額外花費,於是我們轉以直播銷售模式,協助他們「散貨」。
對觀眾而言,只須看直播影片,就能了解產品用途及資訊,亦可隨時發問,跟團隊互動交流,豐富其用戶體驗。更重要的是,以往廠商供貨予實體店,當中涉及批發商和分銷商等,加上舖租與薪酬等成本,貨品因而漲價。現時廠商直接供貨至直播平台,消費者可低於市價購物,運送服務則由團隊包辦。
此外,為增加每場直播的新鮮感,我們每集會邀請知名的KOL、藝人或歌手登場,一齊跟觀眾交流,甚至即場獻唱帶動氣氛。另外,亦會不定期舉辦「一元搶購」活動,或以遊戲形式送禮,吸引客戶繼續留意支持。

KOL直播買以「單刀直入」方式,主打潮流美妝母嬰生活百貨。(KOL直播買圖片)
數碼世代發揮空間大
朱: 數碼廣告及銷售方面,未來有何發展趨勢?
馬: 我預期未來數碼廣告與銷售,將隨着網購熱潮而轉型。現時流行的直播平台帶有「復古」元素,跟早年電視購物直播台如出一轍。當年電視台的銷售員,在鏡頭前擺放煮食廚具推銷,屏幕上標示聯絡電話,觀眾只要致電就有專人接聽,協助他們下單及送貨。
兩者分別在於,現時科技進步,引入不少新元素,把整個購物體驗轉至網上,觀眾可即時瀏覽,甚或享用限時優惠。個人認為相對於傳統模式,直播平台發展空間更大,因為當網紅的門檻不高,人人皆有可能成為網紅。直播模式方面,主播不論在街上即場找來途人協助直播銷售,又或推廣女性呵護產品等,也不會受到限制。

平台在一個多月內,累積過萬名追隨者。(KOL直播買圖片)
籲初創謀變扭轉困局
朱: 現時營商環境艱難,對初創企業有何建議?
馬: 坦白說,初創近年營商環境十分艱難。我相信,公司之前的免費WiFi項目,若於一兩年前,或許能獲得一定的融資,並可發展成熟。無奈好景不常,團隊過往的擴張計劃等,在疫情下均須暫緩。
個人認為,初創需要轉變,不能死守業務,意思不是放棄不做,而是必須開拓其他業務,以維持生計。香港是個福地,機會永遠都在,待疫情好轉時,初創須思考如何發展,同時調整業務,才有望扭轉困局。作為初創,不進則退,不變就會被淘汰。就目前情況而言,團隊寄望「KOL直播買」平台能為公司帶來有利的生存條件,未來跟免費WiFi項目業務,得以雙線發展。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R Lens助購物節派優惠(林國誠)
今年踏入第三屆的「香港開心購物節」已於7月1日正式展開,活動由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辦,聯合超過180個品牌,涵蓋零售、餐飲、旅遊、酒店、會展、商場、銀行、航空及跨境交通等10個界別,合共推出超過300項優惠,總值超過19億元。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AI私隱|憂AI損私隱 港府:適時發指引
人工智能(AI)近年發展迅速,為本港帶來私隱風險。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昨天在立法會會議上,回應江玉歡議員動議的「制定個人資料保障制度框架,應對人工智能時代挑戰」議案。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論文亂象|檢測論文AI內容準確度成疑
就學生在課業使用人工智能(AI)工具的情況,去年多間中國高校陸續發表相關規定,其中北京師範大學、成都四川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校,更加硬性要求作業包含AI內容不得超過一定比率。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Perplexity Max|Perplexity頂級套餐出爐 月費1560
現時主要的人工智能(AI)科企,例如OpenAI、Anthropic及Google,推出每月200美元(約1560港元)起的頂級訂閱計劃,讓訂戶任用其最先進產品及工具。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AI扼殺流量|「零點擊」搜尋重創新聞網流量
數碼市場情報公司Similarweb發表報告,自從搜尋引擎巨頭谷歌(Google)於2024年5月推出AI Overviews以來,零點擊(Zero Clicks)新聞搜尋的佔比穩步上升,由一年前的56%上升至今年5月的69%。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高層靠AI決策|美企高層多靠AI決策升遷裁員 七成相信下判斷公正 首選ChatGPT
2025年全球科技業爆發裁員潮,企業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把重複性任務自動化,例如編程、客服、物流和內容審核等,以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
- Posted July 4, 2025
- 0
-
輸入好數據 為AI把關(湛家揚博士)
最近我遇見了一位來自美國矽谷的數據管理專家,了解他們的高級數據管理技術,讓我想起自己第一堂關於計算機科學的課。
- Posted July 3,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