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電競產業再創神話 財爺力撐打機非「廢青」

By on March 3, 2017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除了手眼協調,電競也講求團隊合作精神。(新華社資料圖片

除了手眼協調,電競也講求團隊合作精神。(新華社資料圖片)

主持:尹思哲_《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羅冠聰_立法會議員

   林俊均_香港電子競技有限公司營運總監

新年度《財政預算案》表明,政府打算推廣電子競技(e-Sports)產業。但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本港的電競產業比亞洲其他地區落後,本地選手大多選擇前往內地、台灣發展。我們今次請來有「電競聰」之稱的立法會議員羅冠聰(Nathan),以及香港電子競技有限公司營運總監林俊均(Kelvin),一起討論本港電競的發展方向。

尹:如何改變「打機就是『廢青』」這種社會觀感?

羅:在香港,說自己喜歡打機,就像Come Out(出櫃)一樣。打機像一件不能見光的事,是「廢青」的行為。政府主動推廣電競十分重要,因為它的價值觀很正面,包括重視團隊合作、溝通等等。

林:我認為,電競是一項運動或是泛娛樂項目。早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指出,國民會打STARCRAFT、WARCRAFT等電子遊戲並非壞事,在他眼中電競是科技亦是產業。電競並不是「打機廢青」這般簡單,其實就如歌手參加比賽,或者選美一樣。

投身要趁早 退役出路廣

尹:可否詳細描述電競選手的生涯?

羅:現時規定17歲可成為職業電競選手,大約會在25、26歲退役。由於講求手眼協調、反應、視力等,所以電競選手的生涯比一般運動員短。不過,電競選手起步點比運動員早,不少選手在17、18歲已開始成名。根據法例,年紀太小不能參與職業賽,令他們可先兼顧學業。

林:電競亦講求智力、心理、情緒訓練,若小朋友打職業電競,他們未必能承受壓力。有些選手生涯最長達10年,我們會提供職業治療,以防他們手指勞損。

尹:電競選手的生涯短,退役後有何出路?

林:跟娛樂事業差不多,電競選手退役後,可以做打機直播。他們的出路比起體育運動員更廣闊。

羅:優秀的電競選手,能夠適應不同的遊戲。他們退役後,有六至七成人會重投學業或轉行,兩至三成人轉為後勤,或參與相關工作,繼續留在行內發展。此外,退役保障亦十分重要,以現時電競產業的規模,絕對有能力為選手提供優厚待遇。一支電競戰隊,背後有大量後勤人員支緩,例如負責膳食的人員、分析師、領隊,與足球等體育項目無異。

林:知名度較高的選手,收入相對較優厚。舉例說,台灣一線的電競選手,月薪可以超過10萬港元。一般選手的收入,也有一至兩萬港元,足以負擔基本生活開支。我們在台灣有一棟三層高的基地,每日訓練8至10小時,分析遊戲策略及加強團隊合作。

尹:香港能否吸引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才參與電競發展?

羅:培育本地電競社群是發展電競最重要的一環,以「英雄聯盟」(LoL)遊戲為例,一開始只有亞洲賽區,但台灣慢慢建立電競社群,及後再增設台灣獨立賽區。本港應該把電競玩家社群化,令他們投入觀賞比賽,購買周邊的電競商品。同時,吸引外地廠商資助,並投資於本地電競市場。若多方面能配合,可以招徠兩岸的打機高手,有助香港電競發展。

港起步落後中台韓

尹:對於政府發展電競,你們有何看法?

羅:政府只是在幾個月前才開始對電競感興趣,稱今年8月會舉行大型電競嘉年華,但當時未有任何細節。直到《財政預算案》宣布發展電競,令人意外。因為我曾在去年12月的資訊科技委員會查詢發展電競的問題,當時政府只是含糊答覆,未有具體說法。我估計政府是受到周邊地區如中國(內地)、台灣、南韓等影響,促使他們希望發展這產業。

林:我們亦覺得很驚喜,沒想過《財政預算案》會提及電競。的確,香港的電競發展比亞洲其他地區落後,例如內地電競選手的轉會費,以千萬元人民幣計,是一個大型產業。惟香港人口少,加上政府及發行商未有積極推動,結果讓機會流走。

尹:你們有何建議予政府?

羅:政府可以在租用場地、電競公司營運上,提供優惠或便利政策。

林:電競是下一代的娛樂,以至世界觀,政府應該結合科技及娛樂,藉此再創造「東方荷里活」的另一個神話。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完整訪問視頻,請上http://startupbeat.hkej.com/觀看。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