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前網絡時代的假新聞:從甲午戰爭Fake News的心理功能談起(上)(沈旭暉)

By on June 11, 2019

本文作者沈旭暉為《信報》主筆(國際),為《信報》撰寫專欄「平行時空」,此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跟現在不同,時間回到1895年,當年清朝與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爆發甲午戰爭,由於當時的資訊和科技限制,軍情一度不明。(新華社資料圖片)

跟現在不同,時間回到1895年,當年清朝與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爆發甲午戰爭,由於當時的資訊和科技限制,軍情一度不明。(新華社資料圖片)

早前談論過俄羅斯如何輸出假新聞,以及鄰國芬蘭如何反制。其實「假新聞」這事物自古以來有之,只是今天網絡和社交媒體,令消息傳遞變得簡單和更平民化而已。

假新聞盛行,除了有不同勢力撥款支援「專業製作」,同時也是網民由下而上的創作,背後反映一個心理現象:假新聞往往打中我們心裏最潛藏的慾望,按下「讚」和「分享」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釋放一個慾望,而不在乎真相。

假新聞題材 反映社會心理

根據歐美經驗,俄方代理製作的假新聞,經常是關於種族、宗教、性文化等,因為大多數人對這些議題都有最強烈的反應,而從假新聞題材是什麼,可以看見一個社會的集體心理。

要了解這種現象,我們不妨溫故知新。時間回到1895年,當年清朝與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爆發甲午戰爭,由於當時的資訊和科技限制,軍情一度不明,兩國朝野對戰爭過程和誰勝誰負,亦曾各自表述。內地學者諶旭彬兩年前曾提出一個貌似嘩眾取寵的故事:民國才子蔣夢麟原來有一段長時間,都以為甲午戰爭是清軍大獲全勝。以今天語言,這就是「曼德拉效應」。

蔣夢麟自言對「清軍大勝」的印象,來自清末民間畫師的繪畫,其中一幅是這樣的:「渤海上的海戰場面,日本艦隊中的一艘軍艦已被幾罐裝滿火藥的大瓦罐擊中起火,軍艦正在下沉。」

清末畫師的作品中,其中一幅《高麗月夜大戰牛陣得勝圖》,描述甲午戰爭先在朝鮮開打,當時清軍便是以火牛陣擊潰日軍。(資料圖片)

清末畫師的作品中,其中一幅《高麗月夜大戰牛陣得勝圖》,描述甲午戰爭先在朝鮮開打,當時清軍便是以火牛陣擊潰日軍。(資料圖片)

當時清朝有大量文盲人口(特別是農村),圖像是常見的傳播媒介。當時沒有「有圖有真相」之說,但事實是有圖也不一定有真相。蔣夢麟的回憶,到今日還可以找到版畫文物佐證:諶文徵引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JACAR)與大英圖書館在2014年的一次合作,釋出中日兩國畫師在戰爭期間製作的235件版畫,在中國畫師作品中,不少都描述清軍「戰勝」日軍:《捉拿倭奸審問正法圖》、《朝鮮水戰得勝捷圖》、《高麗月夜大戰牛陣得勝全圖》……

與今天網絡世界無大分別

清廷為了維穩,對軍情消息流通或有一定管制,但人民並非完全蒙在鼓裏。當時上海新聞業領先全國,就有符合真相的報道,但當時中國人多以天朝上國自居,難以接受敗給東洋蕞爾小國,而且主觀認為戰況一定是清軍打得日軍落花流水。有了這樣的大眾心理需求,自然產生供應。可以想像是很多畫師未必不知道國家已經落於下風,但為了博取銷量和「讚好」,便製作大量的清軍獲勝圖。

內憂外患的清廷自然是希望,人民相信清軍也打過一些漂亮的戰役,只是最後「雖敗猶榮」。從這些清製版畫,我們不只看到國際關係、朝廷治術、藝術商業史,還看到一個群體的集體社會意識。這和今天的網絡世界,又有何分別?

(編者按:沈旭暉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0611_P24

其他沈旭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