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天蓋地收集數據賣廣告 Google私隱威脅超fb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用戶使用Google網上服務時,或不經不覺分享了私隱資料。(法新社資料圖片)
Facebook(fb)受「劍橋分析」挪用數據醜聞打擊,近期形象插水,卻有人出來曲線撐。科技專欄作家Christopher Mims周日(22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Alphabet子公司Google收集的個人數據,無論數量及範圍都超過fb,不少更在用戶不知情或未有明確授權的情況下收集,至於私隱資料有否被不當使用,未有太多人留意。
追蹤非用戶活動
Mims在文章表示,在跨設備追蹤技術下,不管用哪款設備登錄Google,都能發現機主的位置。以Gmail電郵App為例,就不斷要求授權應用程式讀取設備的鏡頭及收音咪;打開Google Maps時,要求用戶公開地點。
全球有20億流動設備採用Android系統,在現實生活之中,企業可從中收集資料。除了獲悉用戶在哪裏購物,更會配合大數據及人工智能(AI),確認其身份資料,例如種族、宗教、性取向及健康等,繼而向目標受眾投放精準廣告。
消費者私隱公司TrackOff行政總裁Chandler Givens稱,Google可能有「影子賬戶」(Shadows Profiles)向沒有Google賬戶的人身上收料。以Google Analytics(GA)分析平台為例,美國近半大公司均有使用,至少覆蓋3000萬個網站。無論用戶有否登錄,GA都會追蹤其活動。
「這是一個系統問題,不只限於fb。」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腦科學家Arvind Narayanan認為,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本身就是侵犯私隱。
現時美國約有4000個數據中介商(Data Brokers),Google或會把數據收集的責任推向其他廣告商身上。歐盟的「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DPR)將於今年5月25日生效,規則要求Google及其他公司披露更多訊息,向用戶徵求進一步許可。新監管規則看似大派「定心丸」,但沒有太多人知道企業收集數據的程度,以至其最終用途;部分人或為了方便,甚至願意妥協以私隱換服務。
談到相關解決方案,Mims建議開發更好的工具,使用戶清楚了解選擇權,讓他們放心分享數據。當然,用戶亦可拒絕授權,這或會影響Google的利潤。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氛圍編程」助構思落實(黃岳永)
在大學教授創業課程多年後,今年香港科技大學有個明顯變化:即使是一年級的新生,也需要嘗試將自己的創意,轉化為原型(Prototype)。
- Posted September 16, 2025
- 0
-
新聞真假難辨 AI淪造謠幫兇(郝本尼)
早前美國保守派政客柯克(Charlie Kirk)遇刺後,人工智能(AI)不幸淪為了謠言加速器,甚至變成新的政治動員工具。
- Posted September 16, 2025
- 0
-
AI證件相|廉價AI工具大熱 影樓生意難做
從執相工具Photoshop興起,到數碼影像爆炸式增長,以至菲林相片衰落,近期廉價人工智能(AI)工具大熱,一張生活照可變身影樓證件相,更可搭配背景、服裝顏色及姿勢,威脅攝影行業生存。
- Posted September 16, 2025
- 0
-
AI證書|Gemini教育證書免費報考
科技巨擘Google正為旗下人工智能(AI)模型Gemini籌備相關證書,最近首先推出是Gemini認證教育工作者(Certified Educator)證書。
- Posted September 16, 2025
- 0
-
AI泡沫|OpenAI主席預警人工智能泡沫
OpenAI董事會主席兼人工智能(AI)代理初創Sierra行政總裁泰勒最近接受科技媒體The Verge採訪表示,「我認為AI確實會改變經濟,而且它會像網絡一樣,在未來創造巨大經濟價值。」
- Posted September 16, 2025
- 0
-
AI摘要惹官非|《滾石》母公司控告谷歌AI摘要 不滿吸走流量 強迫免費提供內容
美國搜尋引擎巨頭谷歌(Google)自2024年5月,開始推出人工智能摘要(AI Overviews),新功能讓讀者毋須到訪網站都可閱讀資料簡介,之後惹來出版商反彈,指做法令網絡流量及廣告收入大減,對商業模式備受威脅。
- Posted September 16, 2025
- 0
-
50家聰明公司|DeepSeek宇樹上榜(凌通)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近日發布「50家聰明公司」最新評選結果,DeepSeek、宇樹科技等內地星級創企均榜上有名。
- Posted September 15,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