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集資 監管嚴打業界求寬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此為節錄版本。
初創企業為降低集資成本,近年盛行以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簡稱ICO)籌募資金,惟自家發行的加密貨幣以匿名交易,背後支持的業務無往績參考,代幣價格亦大上大落,惹來全球監管機構緊盯,甚至叫停相關活動。港府近期也多管齊下嚴加監管;然而,ICO項目投資者和發行人則寄望政府以友善態度對待,讓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茁壯成長,成為下一個改變世界的科技。
證監預告辣招陸續來
政府年初點名ICO和加密貨幣存在高風險,證監會亦在近5個月內兩度就ICO發聲明,並向加密貨幣交易所發警告信。證監會副行政總裁梁鳳儀認為,目前相關監管工具和行動依然不足,強調會繼續利用現有權力監管ICO活動;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表示,政府正多管齊下嚴控ICO【表】。有熟知企業融資的專業人士稱,ICO項目在招攬投資者時,風險披露不足,文件用字艱澀,連他們也難以理解。
現時ICO項目若含證券特質,並以香港公眾為對象,即受證監會規管,惟「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證監會揭發ICO的中介人如律師、會計師及顧問等,把項目定性為「功能型代幣」,藉此繞過受當局正面監管。坊間集資者遊走於灰色地帶,是否代表監管工具和行動並不足夠?梁鳳儀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證券及期貨條例》中的「證券」定義廣泛,證監會將根據ICO項目的性質作判斷,亦會繼續利用現有權力監管,預告未來將「做多點」工作。
陳浩濂亦向本報指出,針對加密貨幣的匿名交易性質,政府循反洗黑錢、打擊恐怖分子籌集資金的規例入手,並一再提醒金融機構處理涉及ICO或加密貨幣業務的客戶時,必須嚴格遵守「認識你的客戶」(KYC)、備存紀錄等規定。
IPO老手看不懂集資書
蔡偉榮曾過目的ICO白皮書,包括「閱後即焚」通訊軟件Telegram,他形容文件所載的ICO應用的技術深奧,用字亦非淺白英文。ICO白皮書與IPO招股書最大分別是沒有詳列投資風險,他說:「白皮書只有20多頁紙,平時我們讀慣的招股書則有數百頁,單是風險因素已有幾十頁。」
Simmons & Simmons顧問律師Paul Dorrans指出,白皮書鮮有羅列公司清盤時投資者可如何追討損失。即使能當作違反合約案件進行追討,但若投資項目和公司董事「消失」,縱使理論上有合約權利,亦已不值得花時間索償。
不過,蔡偉榮相信制訂更嚴格的監管措施言之尚早,因為市場仍在摸索ICO成敗關鍵,若倉卒推出針對性的監管條例,除了有機會未能達到監管效果,亦會扼殺ICO的發展空間。
採訪、撰文:黃翹恩、吳永強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