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科企創辦者多屬中年 平均45歲 閱歷深人脈厚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AEA調查指出,頂尖科企創辦者多屬中年,以閱歷深人脈厚致勝。(Freepik網上圖片)
投資者普遍認為,年輕人熱情又有幹勁,以創意顛覆傳統思維,較易培育成功初創。惟美國經濟學會(AEA)調查指出,全球增長最快的頂尖科企,其創辦人以中年人最多,反映人生閱歷見識,對創業無往不利。
AEA向美國人口普查局收集了逾270萬間企業資料,涉及2007年至2014年間成立的初創,並以匿名方式處理創辦人數據。
iPod之父曾嘗敗績
調查結果發現,就業及銷售增長最快的0.1%頂級企業中,這批生意成功的創辦人,平均年齡為45歲,研究已在《美國經濟評論》期刊上發表。
美國《紐約時報》提到,企業成功的定義在於,公司能否獲利「退場」(Exit),即被收購或上市。這不單有賴於人生智慧,或創辦人是否願意冒險,亦要取決於各種因素,如市場觸覺、融資知識等,將隨年齡增長而提升。
報道訪問了Nest創辦人東尼法戴爾(Tony Fadell),他九十年代初已赴美國矽谷發展,千禧年代加入蘋果公司(Apple Inc.),不但跟蘋果已故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共事,更因開發iPod音樂播放器而聲名大噪。

東尼法戴爾於千禧年代,加入喬布斯執掌的蘋果公司,憑開發iPod而聲名大噪。(Twitter 網上圖片)
法戴爾憶述,在大學及職場早期,他已嘗試創業,可惜失敗告終,死因是尚未準備好。於2010年5月創辦Nest時,他已年過40歲,可說是創科圈老將;Nest這間智能家居裝置生產商在2014年1月中旬,被Google母公司Alphabet看中,以32億美元收購。
「我過去投身矽谷20年,跟很多人都共事過,因此我有龐大人脈網絡。」身為年長男士,心中思想亦有不同,他認為,20多歲的小伙子,只知道大學生需要什麼,然而「當你年紀漸長後,就需要了解其他事情」。
朱克伯格屬特殊個案
《紐約時報》指出,創業過程很漫長,商業上許多創新,都從經驗累積出來。年輕人不是沒有優勢,勇於改變遊戲規則,但他們要創業成功,往往要花時間學習後,才能了解問題的癥結,當然凡事亦有例外。
話說蘋果「教主」喬布斯早於21歲左右跟拍檔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創業,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及Facebook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二人成立公司時僅得19歲,絕非報告所指「中年人」,惟這只可視為特殊個案。

朱克伯格(右)19歲時,共同創立了Facebook,比爾蓋茨亦於19歲時創立微軟。(路透資料圖片)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診症|微軟AI診症85%準 高醫生3倍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於短短3年間發展迅速,已能在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或類似考試中,取得近乎完美成績。
- Posted July 2, 2025
- 0
-
Meta黃金陣容|設超級智能實驗室 汪滔與GitHub前總裁領軍 挖角潮未完
Meta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日前致函員工,宣布把旗下所有AI團隊重組,整合至新成立的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 MSL),主攻能匹敵以至超越人類智能的AI系統。
- Posted July 2, 2025
- 0
-
跨境支付通 加速智慧城市建設(方保僑)
隨着「跨境支付通」正式啟動,香港與內地的金融互聯互通邁入全新階段。這項由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共同推動的快速支付系統對接,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為香港的經濟、民生,乃至國際金融地位注入強勁動力,這場金融變革,正悄然改寫規則。
- Posted June 30, 2025
- 0
-
AI代理|職場AI代理尚處起步階段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發布名為「AI at Work」的調查報告,在今年5月13日至6月4日期間訪問全球10635名公司員工,涵蓋收入少於5億美元至超過50億美元的公司。
- Posted June 30, 2025
- 0
-
AI時代|全球6億人每天使用AI
美國風投Menlo Ventures發表首份《2025年:消費者人工智能》報告,於2025年4月向5000多名美國成年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61%受訪者在過去6個月曾使用人工智能(AI),更有近五分一(19%)受訪者每天都會使用AI。
- Posted June 30, 2025
- 0
-
紅帽|新系統助企業擁專屬AI
為回應市場相關需求,美國軟件供應商紅帽(Red Hat)提出一套完整的AI解決方案組合,強調以開源為基礎,協助企業可控、安全且高效地採用AI。
- Posted June 30, 2025
- 0
-
盛博香港|拉攏歐日建產鏈 勝過自給自足
林清源承認,中國製半導體產品單件效能較低、價格較高,在國際市場上較欠缺競爭力,主要限於國內市場使用。但縱使在半導體製造相對落後,也能在其他技術追求創新,逐步縮小與海外大廠的差距,例如華為最近透過堆疊多晶片與優化架構設計,推出理論上綜合算力超出輝達(Nvidia)方案的CloudMatrix CM384超節點。
- Posted June 30, 2025
- 0